共25题,约1049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25.7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案写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关于《诗经》,孔子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论断,成为孔子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例证。
“思无邪”并非孔子所创,它出自《诗经•鲁颂•駉(jiōng,马肥壮)》:“駉駉牡马,在坰(jiōng,野外)之野……思无邪,思马斯徂。”南宋学者项安世解释说:“思,语辞也。"即“思”用于句首或句末,作为发语词,无实义。古义中,邪即徐也,有动作徐缓之意。结合起来理解,便是希望马儿奔跑起来,动作不要徐缓,速度不要受限。由原诗可知,“思无邪”与前面三章中的“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yì,厌倦)”呼应,都是对马的状态的期望。
而孔子从自身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习惯出发,赋予“思无邪”以新的内涵,对《诗经》的创作过程及其特点作出了创新性的理解。在孔子心中,“思无邪”的“思”同“见贤思齐焉”“视思明,听思聪”的“思”,都是思虑、思考之意。在先秦文献中,“邪”较早的涵义就是“斜”,偏斜不正的意思。与“邪”相对的是“正”。孔子特别强调“正”,割肉、坐席、站立、穿戴等生活细节都讲究“正”。这里的“正”并非道德意义上的正义,而是指姿态端正,不能偏斜杂乱。熟稔《诗经》的孔子,将《駉》诗中的“无邪”与“正”联系起来,“无邪”即是“正”。因此,“思无邪”指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思考始终是“正”的,也就是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表达出来,没有歪曲,没有矫饰,更没有诈伪。
以此而言,《诗经》展示的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的情感世界,所以始终有着兴发感动的力量,并因此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孔子创造性地以“思无邪”评价《诗经》,开启了后世研究《诗经》的新思路。
(取材于李红辉相关文章)
材料二
《駉》作为《鲁颂》的一篇,乃是因为马象征着国家实力。这首诗本身就是以“牡马在坰之野”起兴,健壮的马儿奔跑在辽阔的旷野之上,充满着雄健的生命气象。全诗四小节,每节诗的结尾,“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并列,指马无止息、无边际的奔跑,也指马奔跑时纵情其中、无所厌倦的状态,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场域:在无边的旷野上,马儿尽情地驰骋。这是个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经》中,“思无邪”本来的意思表达与人事和道德并无直接关联。
B.作者对《论语》中“思无邪”的解读,有对孔子思想和语言习惯的借鉴。
C.对《诗经》的创作过程及其表达特点,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和评价。
D.作者认为孔子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思无邪”的解读摆脱了作品本身。
2.根据材料二,不属于“《诗经》之教”所要求的一项是(3分)
A.赞美国家实力拓疆
C.表现个体生命体验
B.展现万物生命活力
D.运用审美样式呈现
3.两则材料中对“思无邪”的解读,可为我们阅读《诗经》提供哪些参考或借鉴?(3分)
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4-5 题。(6分)
4.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 , , ,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①燃着鞭炮,擂着鼓 ②各人上了船
③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 ④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包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辞官后所作,是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