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3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起源的夷夏两源问题需要重视。以往谈中国文字,似乎只是汉字一统天下,考古资料则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出土于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的陶片上刻有11个字,结体完全与汉字无关,而以古彝文对读,却无一不合。据对这类材料的研究,我提出了中国文字起源“夷夏两源”的新理论。我研究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不仅指汉字的起源,更包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非华夏先民的文字的起源。早期文字都起于象形,但在不同的文字体系中,相同的象形符号却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文字起源的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判断不同的考古遗存究竟属于东夷文化还是华夏文化,进而才能利用相应的文字研究解读,得出客观的结论。
  比如,河南舞阳贾湖出土了距今8500年的龟甲文字,刻有一个眼睛图案。学者多据甲骨文释其为汉字的“目”,然而古人为何要在龟甲上刻写“目”字?如果认为占卜者为目疾而祈求神明的话,那么反证就不可忽视,因为在良渚文化的祭天玉璧上也刻着眼睛,难道也是为了祛除目疾?这显然难以讲通。其实,贾湖文化更多地具有东夷文化的特征,因此用汉字对读的做法就不可取了。而在源于东夷文化的古彝文中,这个形如眼睛的文字则是“吉”。占卜的目的是求吉,祭天的目的也是求吉,文从意顺。由此推断,作为古代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字的产生至少已经有了八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文字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人与人的交流通过语言就可以完成,无需文字。但人与神明的交流,如要确认交流双方的真诚不欺,就必须创造出一套符号体系才能实现,这就是文字。这意味着为实现人神的交流,人所创造的文字对于神明而言必须不教而识,那么文字的创造方法就只能有一种———象形。早期象形文字都是宗教性的,其使用者也是神职人员。古埃及圣书体象形,使用者为祭司;玛雅文字象形,其用于通神;中国的古彝文象形,使用者为巫师毕摩;纳西文象形,使用者为巫师东巴。汉字也源于象形,而商代甲骨文的性质为通神的卜辞,青铜器则为宗庙祭器,无不为了实现与祖先和神明的沟通。
  了解了文字的宗教背景,便不难理解古彝文以眼睛的象形文表达吉凶之吉的初衷了。文字为通神而创造,而通神的标志必须是通过眼睛完成对文字的识读,所以文字通神必须强调眼睛识字的作用,识字则意味着与神明相通,这使识字之眼目发展出了吉祥的意义。造字的仓颉面生四目,山西永乐宫元代《朝元图》中的仓颉甚至面生六目,都强调眼目通神的意义。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恰分两类,一类目盲无睛,首颌俯收,嘴角下垂,面容哀苦,此未通神明之貌;而另一类目明长睛,首颌仰起,嘴角飞扬,面容欢笑,甚至额前云气腾天,一副与神明沟通的喜乐之貌。《楚辞》:“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描述的就是以眼目通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元一体,早期文明呈现夷夏东西的格局,至夏王朝建立,华夏先民使用的汉字成为沟通天神而获得天命的正统文字。其后商灭夏,必须继续前朝的文字才能获得天命王权。而后周灭商,也同样需要继承其文字。历代相延,从而使汉字在夏代就已确立的正统地位无可动摇,传承至今。而传承文字也就传承了文化,这就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选自冯时《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2025年03月22日))
  材料二
  夏商时期开始,中原文明在中国地域之内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而实际上,西南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也是非常特殊的文明景观,假如把中原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成比作一个太阳的话,古蜀文明就是个月亮,它足可以代表当时国家层次的文明社会。同时期的其他地方都达不到,只有古蜀文明才可以,它是连续不断的,从宝墩文化之后,到三星堆、十二桥,古蜀文明的兴起,它是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时认为只要对已有考古资料进行全新解读,就能得出文字起源于夷夏两源的客观结论。
  B.良渚文化在祭天玉璧上刻眼睛可以证明,贾湖出土的甲骨“目”字绝不是为眼疾而求神。
  C.在古彝文中“目”字表达“吉”的意思,这与古文字以象形通神的要求并没有直接关系。
  D.三星堆出土的目明长睛的青铜人像之所以呈现出喜乐表情是因他能用眼目与神明沟通。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时认为人神之间的有效交流必须通过文字才能实现,因此最早的文字皆因宗教而生。
  B.冯时认为商灭夏、周灭商,朝代更迭而文字却没中断,是需要通过文字来获得天命王权。
  C.良渚文化虽然达到了早期的国家水准,但也并不能确认他们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文字体系。
  D.戴向明引用北大严文明“八大文化区”理论,显示他对冯时“夷夏东西”理论持有不同看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中冯时例举贾湖龟甲文字的个案是为了以此证明“夷夏两源”的理论。
  B.冯时通过三星堆青铜人像目盲与目明的眼目对比,凸显了文字用以通神的具体作用。
  C.戴向明以“太阳与月亮”类比中原与古蜀文明的等级关系,旨在突出古蜀文明的成就。
  D.材料二中古蜀和良渚的事例说明发达文明即使缺乏成熟文字体系仍可达到国家层次。
  4.戴向明为什么说“山东邹平的丁公陶文能够用古彝文念出来,这是令人惊奇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5.在对冯时演讲内容的点评中,戴向明是如何反驳其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概述。(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都是收信人
  阿成
  正是故乡张广才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风如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我的耳畔。无论如何该回去看一看了,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一起唠唠嗑。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上一簇春花。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地,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逐日寇,复东北”艰难地浴血奋战。最后,这位战功赫赫的抗联战士,这位让日寇恨之入骨又闻风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