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40字。
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国家礼仪场所和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是统领北京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1912年以后,原有服务于皇权的仪式性空间转变为服务公众的开放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强化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作用。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规划、建设与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吕氏春秋》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国古代典籍将都城选址的“择中”位置与天地万物的调合、国家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通过择中选址、对称格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
中国独特建筑美学和审美意趣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理想都城范式,中轴线的各区段蕴含着严整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构成了北京中轴线与宫城建筑群尺度的内在联系,塑造了段落节点间的韵律节奏,使北京中轴线各部分与整体尺度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关系。北京中轴线之上及其两侧的建筑形制遵循严格的等级性、制度性,根据位置、功能、使用者的差别,在建筑台基、色彩等各个方面采用系统化的设计语言,将等级差异性蕴含于内在秩序性,构成统一整体。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古代皇家宫苑建筑中,坐落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故宫太和殿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建筑,是宫城最重要的礼仪空间之一。在古代城市管理设施中,天安门为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具有礼仪象征意义,使用最高等级的城门建筑形制,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中国古代传统中以庙堂祭祀先祖,以高台祭祀自然神灵。为彰显祭祀先祖的重要性,太庙享殿在建筑尺寸、用材方面与故宫太和殿相近,是明清官式建筑最高形制。而天坛圜丘坛、先农坛等作为祭祀自然神灵的祭坛,均为开敞高台。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自北向南构建了多层次且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展现出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形态,“红黄金碧、灰院素城”的传统色彩意象,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趣。
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传统的特殊见证。北京中轴线凸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和建设对于礼仪秩序的强调,并与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多元功能空间串联。故宫既是明清皇帝起居朝会之所,又是举行皇帝登基等最高级别礼仪的场所,还是皇家宫外祭祀活动的起点,由此形成了以居中道路联系起的由宫城、御苑和祭祀建筑共同构成的礼仪空间。明清时期,祭祀活动需应和一年四时或重大国家事件,祭祀仪式的行进路线、典礼的方位朝向、流程的发生时间、参与仪式的人员等均有严格规定。重要祭礼一般由皇帝亲自参加。钟鼓楼在明清两代以击鼓与敲钟的方式为城市报时,管理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日常运转秩序。天安门、正阳门和永定门作为明清北京皇城、内城与外城的正门,是城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以钟鼓声为号令按时启闭城门,规范居民的起居行止。
(选自《北京日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有删改)
材料二: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一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它们前后起伏、左右均衡
对称,统领着北京老城的规划格局。
B.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布置符合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及“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
体现了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
C.北京中轴线各区段所蕴含的比例关系构成了中轴线与宫城建筑群尺度的内在联系,使
中轴线各部分与整体尺度形成有机统一。
D.“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与其余两个
提名项目一起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此后经过逾7个世纪不断累积叠
压才出现北京中轴线。
B.北京中轴线贯穿北京老城南北,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城市轴线,它的规划、建设与完善体现
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C.北京中轴线的选址体现了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中”“和”理念,象征着国家政权的崇高性
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
D.太庙享殿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彰显了祭祀先祖的重要性,与以庙堂祭祀先祖的
中国古代传统一致。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通过“数字中轴•小宇宙”等科技手段向全球展示,成为外国民众理解中华文明
的直观窗口。
B.北京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与位于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对称,并形成“左祖右社”的
格局。
C.太和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的交汇点,南对午门、北倚景山,形成“天下归中”
的视觉焦点。
D.20世纪后,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礼仪中心,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
重地。
4.材料一第4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吕舟说:“我们是在做一件工作,是要把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然后用一个所有人都能懂的方式把它讲出来。”请结合材料谈谈“北京中轴线”有哪些价值。(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斗阁笔记(三)
莫言
01老邓之妻
老邓,是我在保定当兵时的战友。那时部队生活差,到了冬天,蔬菜就是那老三样:萝卜、白菜、土豆。萝卜多是糠的,白菜多是卷得不紧的,土豆多是发了芽的。众人的嘴里,真的淡出个鸟来了。那时,军官到了营级职务,家属便可随军。老邓职至副营,家属便随了军。老邓是山东临沂人,农村的。老婆是同村的,跟老邓还沾点亲,一口家乡话,多数人听不懂。老邓结婚早,在国家号召计划生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时,他老婆已经生了三个儿子。那时干部工资多年没有调整,老邓虽是副营职,但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