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820字。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72分 )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文艺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做好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优化其国际传播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坚守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音乐潮流有机融合。一方面,赋予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以时代意义。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化,是流淌在时代脉搏中的“活态江河”。应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相融通,借力时代议题拓宽传播维度,做到旧谱新解、陈词重唱,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灵感捕捉、元素设计等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培塑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形象,不同国家习俗各异,传统音乐文化 研究者应主动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音乐习惯等,探寻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共通理念,把准受众的文化基调,把握当前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促进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加生动诠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关键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守文化根脉之正,创传播形式之新,构建全景化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探索建立数字化传播范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展云音 乐会、云比赛、云培训等,创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呈现形式,利用VR、5G 等技术以及 社交媒体平台等推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并运用人工智能谱曲技术实现古谱今译,推动中 华音乐元素的有效传播。此外,还可以结合青年受众特点,开发“国乐盲盒”“数字音乐 藏品”等年轻化产品,通过产品预售、限量发行等方式激活消费市场,打通体验经济与 文化认同的商业价值转换渠道。
(摘自罗雪迩《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材料二:
中国传统音乐是涵盖民歌、戏曲、文人音乐等的庞大体系,其在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古为今用”的秘诀在于既延续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符合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即通过解构符号、重构形式、融合技术,在保留文化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的特点,有“活态江河”之称。
B.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构建全景化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有利于增强传统 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C. 文化基因的完整性需要通过“古为今用”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延续,除此之外,也需 要贴合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
D. 合适的电影音乐可以跨越国界与语言障碍,连接不同国家观众的心灵桥梁,《哪吒 2》等电影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国 际传播需要把控受众文化基调。
B. 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 都有助于数字化传播范式的构建。
C. 中外元素的调和能够给不同国家的观众带来“陌生又熟悉”的体验,这需要充分了 解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习惯差异。
D. 虽然音乐与电影的艺术形式不同,但音乐可以融人电影中,与电影一起展开叙事, 为电影作品增加艺术感染力。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封神2》中众人齐唱的《女怀》《鸣岐》两首民歌,不仅具有重要的隐喻作用, 而且凸显出西岐民风淳朴的地域特征。
B.《封神1》的创作团队复原传统音乐音色,将其与现代声场技术结合,呈现对商周 时期的景观想象,构建了史诗级的仪式空间。
C. 戏剧《黛玉葬花》采用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大观园”,使观众穿梭于虚实交错 的园林装置间,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演。
D.《白蛇传• 情》通过4K 全景声技术重构传统戏曲的感染力,让海外观众透过音乐 感悟《白蛇传》为爱奉献的精神内核。
4. 材料二提到电影《哪吒2》凭借着对中华传统音乐的运用最终成功“出海”,这印证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5. 复兴中学计划举办电影配乐比赛,比赛要求配乐必须包含国乐元素,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此次比赛的举办意义。(6分)
( 二 ) 阅 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色 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① 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