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23140字。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古典诗文是复杂对偶的典范,自然毋庸讳言。这里我打算重点探讨的是,对偶美学应用到小说和戏曲上的可能性。在诗歌中,对偶依靠一行对一行的章法,来展示自己的美学特色。乍看之下,将它应用到小说、戏曲等长篇文学上似属无稽。我们之所以考虑探讨这种可能性,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曲论家就经常用典型的对称观念,来探讨戏曲创作的优劣得失。最常用来描述传统戏曲结构的,是“离合悲欢”一类词汇,或其他相当的公式。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在哪个层面上,对偶能够真正适用于分析戏曲艺术的美学价值。戏曲中场与场的交替大多根据的是一连串人物或情景的主要性质,诸如雅俗、虚实、动静等。我之所以认为这种结构原则可视为某种形式的对偶,主要是因为批评家对这些相对性质的交互作用的强调。李渔的戏曲批评中的某些论点就是例子。
②这里略举《牡丹亭》为例,以说明我所谓的中国戏曲中的“对偶结构”。一般人对这部杰作的印象,主要来自其中流传至今的几场强烈抒情的戏码。事实上,此剧架构于雅与俗、抒情境界与强烈行动等对立性质的交替表现上。甚至情节的变化,也能引出古今文化或南北生活的对照。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交替表现无异于汤显祖同时的西方剧作家——例如莎士比亚——所使用的戏剧性转移焦点的技巧,并不是将对偶的美学运用于舞台艺术。但是,我认为明清传奇剧中场与场的连贯,全由对立性质的交错所支配,显然,对偶结构是出于作者的构思。比方说,在第十出和第十二出“惊梦”与“寻梦”之间,插入表现儒家道德热情的“慈戒”。同样的突兀插曲,不久又出现在第十七出“道觋”中。此外,第十四出“写真”以强烈的抒情性对第十五出“虏谍”的暴乱的蛮族生活,都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二对。至少有一个征兆显示,汤显祖刻意使这些极端的对比成为一个均衡整体中互补的两部分。他在“一篇序文”里含蓄地表示,剧中的两种深奥的价值观,“情”与“理”,须视为一个大整体内互补的两面。
③值得注意的是,场景设计上这种传统的对偶美学,在奇书文体里表现得更清楚。小说分章分回,其对句形式的回目常常强调这一回是由相均衡的两半组成的。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红楼梦》,如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配”及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西游记》也多借对偶的回目暗示回中前后两半间的隐喻关系。这种从个体人物到大段情节的对偶结构,往往暗中透露在中国传统批评家使用的许多批评词汇上,除了上述戏曲批评家口中的“离合悲欢”外,还有其他十分有趣的例子,如“冷热”“忙闲”“虚实”等,对偶美学的术语的运用即是。
④但最高明的传统批评家,则更明确的探讨对偶结构中异同的交流和渗透。比方说毛宗岗论《三国演义》的结构章法时,就多次强调这种美学原则,尤其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和多用于安排全景对偶的“奇峰对插、锦屏对峙”这两种原则,最为中肯。在论及后者时,他区分“正对”与“反对”,并点出“邻对”与“遥对”的对比用法。
⑤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对称,运用在塑造对比人物上最为得心应手。前面所举的《红楼梦》一例尤其可为典范。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某些地方极为类似,而其他地方又恰恰相反,平行对比两人,在第五回的梦境里,交汇于“兼美”一人。由此推衍,孙悟空与猪八戒,甚至曹操与刘备也可视为同样的美学原则的产物。表面上的对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造成人物的对立与融合,实无异于古典诗文中的对偶。
⑥有时,人物的互补透过情节的对偶,衍生为更为出色的对比,使贯串整个作品的基本理念也呈对偶。《红楼梦》即是典范,全书的契机是“真假”,从首回开始,而经由一连串的主要情节,又在现行本的末回为了营造对称的结局而再度出现。同样,对比的“色空”观念是诠释《西游记》寓言的关键。这些例子里,观念由乍看的对立,逐步化为交融互补,而达到对由错纵对偶架构起来的作品的领悟。
——节选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中国传统曲论家常用对称观念评价戏曲创作,如以“离合悲欢”等词汇描述戏曲结构,体现了对偶美学的应用。
B. 《牡丹亭》中“惊梦”“寻梦”与“慈戒”“道觋”的场次安排,通过雅俗、抒情与行动的对立,形成互补的整体结构。
C. 明清传奇剧的场间连贯依赖对立性质的交错,这种对偶结构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戏剧性转移焦点”本质相同。
D.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塑造,既存在相似性又形成对比,体现了小说结构中对偶美学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诗歌对偶依靠“一行对一行”的章法,而小说、戏曲的对偶结构只能通过场回对立或人物对比实现。
B. 《西游记》借对偶回目暗示隐喻关系,如“冷热”“忙闲”等术语的运用,体现了奇书文体的对偶美学。
C. 毛宗岗论《三国演义》时提出的“正对”“反对”“邻对”,是对传统对偶结构中异同关系的具体阐释。
D. 《红楼梦》以“真假”“色空”等对立观念贯穿全书,最终通过情节对称使对立观念完全融合,达成主题统一。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对偶结构”美学特征的一项是(______)
A. 《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抒情场景与“金榜题名”的现实结局形成对照。
B. 《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紧张情节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畅快描写衔接。
C. 《聊斋志异》中《婴宁》篇以婴宁的“笑”贯穿全文,展现其性格的单纯与复杂。
D. 《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兄弟情谊与“白帝托孤”的君臣忠诚相互呼应。
4.文中多次引用“传统批评家”的观点,试分析其作用。
5.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⑤节画线句“表面上的对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造成人物的对立与融合”的内涵?请结合《红楼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弟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气喘吁吁地说:“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