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5860字。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68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电子媒介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在道德上便是一种好的选择。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上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作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被使用。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也同样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原载《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
  材料二:
  当前,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形塑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子媒介为使用者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这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
  B.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使人们不再被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从而直接进入更加广泛的公共领域。
  C.由材料二首段可知,以前我们没有便捷的交流平台,“有话好好说”也自然不是集体生活中重要或急需的规则。
  D.材料二中对“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的辩证论述,可以表示为:
  限制表达权利                 对公共秩序、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
  不是要                     而是强调
  泯灭说话个性                 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头提出中心观点——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全文形成总分结构。
  B.材料一将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作者列举的所有事实论据都是为了论证电子媒介的特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C.材料二中“有统计显示”“平均每天”“100多次”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一切”则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D.材料二中“多声部合唱”“最美和声”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表明涵养媒介素质在今天“新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
  3.如果给材料二第三段横线处填入一个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抱残守缺    B.东施效颦    C.夜郎自大    D.一叶障目
  4.不少学生平日彬彬有礼,可是回家后就沉迷网上冲浪,化身网络“喷子”。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从危害、建议和建议的积极意义三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力  量
  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