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310字。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早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只有少数几座岛屿不时露出水面。这些岛屿是由质地较轻的花岗岩组成的,它们浮在玄武岩地壳之上,是所有大陆的前身。
  今天,只有在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还能够找到这些原始岛屿的遗迹,这几片“微大陆”为我们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样子。距今 35 亿年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在澳 大利亚西部被发现的。而迄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则是在格陵兰岛上被发现的,距今已有37亿年历史。
  早期的微生物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中。大部分深海微生物依靠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这些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分解的不是水,而是硫化氢,所以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不是氧气,而是硫单质。
  因为惧怕紫外线,这些细菌不敢去浅海生活,于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大约在30亿至35亿年前,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菌能够分泌一种黏液,挡住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它们终于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生活了。充足的光能让蓝细菌具备了分解水分子的能力,因此,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物不再是硫单质,而是氧气。
  那段时期,整个地球的浅海区遍布叠层石。这些石头以每年 1 厘米的速度扩张,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浅海海滩,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将近 30 亿年!换句话说,地球生命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叠层石统治的,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
  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细菌没有天敌。生命在演化出来之后,有将近20亿年维持在原核生物的状态。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缺乏细胞器,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以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虽然细菌的种类成千上万,但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大家只能和平共处,共同演化。
  生命最初的 30 亿年里,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远比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要大,所以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利用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氧气。因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气体,很容易和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不太可能在大气层中累积下来。蓝细菌虽工作效率很高,但也花费了至少 5 亿年,才终于让氧气在大气层中稳定下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氧气的出现对于生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从此地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忧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细菌早已适应无氧环境,氧气对它们来说就是毒药,于是只能继续待在海底,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无氧的环境。
  但是,也有一部分细菌演化出利用氧气的能力,迅速成为地表生物圈的主宰。大约20亿年前,一个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象被称为“内共生”,此后,这个好氧细菌逐渐把自己的大部分DNA丢给宿主,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专门为宿主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而宿主则因为有了能量的保证,逐渐演化出细胞核与复杂的细胞器,变成一个真核细胞。这就是如今所有复杂生物的前身。
  又过了数亿年,一个真核细胞吞下一个蓝细菌,后者同样摇身变成叶绿体,帮助宿主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植物的前身。再后来,一个真核细胞演化成多细胞生物,靠吞吃其他有机体为生,这就是动物的前身。
  (摘编自袁越《海洋诱惑》)
  材料二:
  叠层石的出现,或者说蓝细菌的出现和生长,给地球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氧气。氧气不断充满海洋,将海洋中存在的大量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氧化,这些金属氧化物从海洋中漂浮状态逐渐沉淀到海底,变成铁矿等矿床。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叠层石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一直在肆意生长。这种情况在早古生代奥陶纪时期发生了变化。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大辐射,出现了海绵、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澳大利亚西部发现的叠层石化石距今 35 亿年,而格陵兰岛的微生物化石距今37亿年,是已知最古老的生命化石。
  B.原核生物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维持了约 20 亿年,因其细胞缺乏细胞核和细胞器,就只能以简单细菌形式存活。
  C.氧气出现后,大部分厌氧细菌被迫退居海底,只有少数演化出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成为地表生物圈的新主宰。
  D.在元古宙时期,叠层石就通过氧化海洋中的铁元素,直接形成了海底铁矿床,显著地改变了地球的地质构成。
  2.对材料一关于地球及生命演化进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早期地球表面:海洋覆盖→原始岛屿(花岗岩)→微大陆遗迹(南非、加拿大等)→叠层石化石。
  B.深海微生物生存方式:多数依靠热液喷口化学能;少数利用微光光合作用,分解水产生氧气。
  C.蓝细菌演化关键:分泌黏液阻挡大部分有害紫外线→浅海生活→分解水分子→光合作用副产品为氧气→形成叠层石统治浅海。
  D.真核生物起源:古细菌吞好氧细菌→内共生形成线粒体→演化出细胞核→真核细胞吞蓝细菌形成叶绿体→多细胞动物诞生。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按“地球早期——蓝细菌出现——“氧气革命”——真核生物诞生”的顺序展开说明。
  B.材料二通过详细阐述叠层石与后生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分析了叠层石在元古宙后的衰落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C.材料二用“零落成泥”形容叠层石的现状,与材料一中“王者”的称号形成对比,意在突出生物演化的残酷性。
  D.两则材料均提及叠层石在元古宙的繁盛,材料一侧重其与氧气产生的关系,材料二则侧重其与后生动物的竞争。
  4.作为科普文,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既体现科学性也不乏趣味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叠层石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经历了从“盛极一时”到“零落成泥”的巨大变迁。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对材料中具体细节(如时间、因果关系、概念表述)的准确理解。区分信息的正误,识别选项中的逻辑错误(如因果倒置、偷换概念)。
  (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与逻辑流程的能力。需对地球及生命演化过程的时间顺序、逻辑步骤的梳理。区分正确流程与错误排序(如步骤缺失、顺序颠倒)。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评价内容的能力。需对材料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准确把握,对材料观点、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准确理解。
  (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需理解科普文“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具体体现。结合文本例子分析语言风格的双重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街 〔 注 〕
  沈从文
  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
  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伕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