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遗产的分类,了解本地文化遗产的内容并能进行分类。
2.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制作资料卡和拟写简单的申请报告。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了解本地文化遗产的内容并能进行分类,学习制作资料卡和拟写简单的申请报告。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文化。它们中,有历史上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学们,你对文化遗产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学校“模拟联合国”组织将举办“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申遗保护活动,现委托我们班承办,请同学们积极参与,为我们的文化遗产申请做出贡献。
二、活动一:文化遗产我知道
1.走近文化遗产
阅读资料一,说一说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哪些类型?
(1)文化遗产概念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分类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如北京的颐和园、长城,四川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①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②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及含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