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92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从发生。
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则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须“托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诗来开发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兴”说的基本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响,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视了兴与人心的激动感兴的关系,是有片面性的。
诗可以“观”。“观”是什么意思?“观”首先是对《左传》所记载的“观诗”活动的总结。具体的解释,可参考《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诗因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春秋时期,统治者热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谓之“采诗”,借以考察下层人民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呼声。所以“观”的内涵主要指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现实的政治实施的结果,当然也可通过赋诗言志观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说,“观”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如果说“兴”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话,那么“观”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
诗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关于“群”的问题可能与原始时期人类的群体活动有联系,诗和乐、舞一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对这种生活的总结。后人的注解也与此有关。《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中则说“和而不流”。这些解释都比较准确。所谓“群居相切磋”,就是通过对诗的解读,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达成统一的意见。所谓“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流”,是漫无检束的意思,“不流”就是达到统一,但这统一是怎样达到的呢?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在“和”之中达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在不同的意见中去求统一。这就是“群”。可以说,“群”体现了诗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用现代的话语翻译出来,就是通过诗进行对话。
诗可以“怨”。什么是“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诗》有君政不善则讽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则说:“怨而不怒。”这样,“怨”就包括了两点:第一,怨作为对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诗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对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则有所戒惧,这才符合“仁”学的根本目标;第二,怨作为下层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运用过分,要适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孔子的立场所决定的,孔子的学说是治理社会、组织社会的学说,不是推翻社会的哲学,这反映到诗上面,就要求批判社会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会搞乱。当然,在后来的诗学发展中,已经把“怨”的内容扩大到对现实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说,“怨”概括了诗的批判现实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兴”是开发情感力量,“观”是开发认识力量,“群”是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能力,“怨”是通过批判社会舒泄人们心中的愤懑,是舒泄能力。“兴、观、群、怨”恰好是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涵盖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当年这种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概括,对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者多从社会伦理角度解释孔子的诗教说,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诗教说产生的原因。
B.春秋时期的统治者通过搜集的民歌来观察现实政治的实施结果,也观察赋诗者的志向、意愿等。
C.“群”的提法起初可能与原始人类的诗乐舞活动有关,而朱熹和孔安国对“群”的注解仅关注“诗”。
D.“怨”的对象在诗学发展中从不良政治扩大到现实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离“怨而不怒”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不能离开人及其心理的变化,心理力量的激发是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B.朱熹将“兴”解释为理性“志意”的感发,不重视诗的感情特性,与孔孟强调情感发动的解释相偏离。
C.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可以“考见得失”,是因为诗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D.“怨”是诗的重要功能,对于“怨”的注解,孔安国和朱熹各有侧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学目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观点的是( )
A.西汉《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西晋傅玄《蜉蝣赋序》:“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C.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D.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
4.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在行文上极富严谨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