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580字。

  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文本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实在是一个独创,各种叙事要素运用自如、完美交融。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自始至终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十分细致逼真地反映了一个封建家族(主要是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全部历史。小说反映这个家族衰亡史的细致和逼真程度都达到了空前水平。整个《红楼梦》犹如一幅反映日常生活的巨幅画卷,正如曹雪芹所表白的,《红楼梦》故事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如实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如婚丧嫁娶、生日饮宴、题赠送礼、穿衣吃饭、延医看病、种树养花、打醮看戏、斗嘴取笑等,小说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到了抛尽一切夸饰的地步。
  但我们又不得不佩服《红楼梦》在现实主义描写的基础上,将所谓人生悲剧、家庭悲剧以及爱情婚姻悲剧、女子的悲剧等这些现实层面的内容,设置在一个带有神话原型意味的下凡历劫母题的叙事框架中。表面看这一叙事框架也许只使小说增添了些许神秘虚幻色彩,然而正是这些令人费解的神秘虚幻色彩、促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广的思想意蕴,使其在更高层面表现出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终极关照。其主题意蕴的深度与广度,就不仅仅是一般小说依靠现实主义描写手法所能企及的,从而使《红楼梦》的叙事策略与弗莱所谓“圣典或其他模式下类似启示录的作品”以及门德尔松等所谓百科全书式叙事的某些叙事元素若合符契。
  《红楼梦》中的神话原型与现实人生主要是通过下凡历劫母题实现完美对接的,并且“顽石补天”“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三大神话相互交织渗透,从而使《红楼梦》的神话原型蕴含了非常深刻的现实和人类生命主题。
  其一,“顽石补天”神话追问人生本源。“顽石补天”神话是《红楼梦》下凡历劫故事的基本框架。顽石因无材补天通了灵性,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恳清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来享受一番,在经历了一番世态炎凉、人生悲剧后又复归青埂峰下。《红楼梦》对这一故事描写得朦胧、虚幻,给人以时空上的洪荒感和无限感。仿佛这一故事是从深邃苍茫、悠远绵长的历史隧道中走来,从远古的人类文明史走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令人深思猛省、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具有了纵深的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内涵。《红楼梦》这一故事表现出作者“所关心的不是世俗的生活,而是人类灵魂的去向、精神的有无”(魏崇新《<红楼梦>的三个世界》),关注的是人类生命本源及其走向的深刻问题。
  其二,“木石前盟”神话思考人生价值。“木石前盟”神话是一个带有忧伤意味的美丽爱情神话,交代的是现实社会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宿命姻缘。当初神瑛侍者每日辛苦采集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后来绛珠仙草化为黛玉,泪水涟涟,以泪洗石来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自发、质朴、美丽,特别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情神话,其结果却是一场人类永远无法把控和不可避免的刻骨铭心的悲剧——人固当为情生,而缘何情缘又总归虚幻。这一神秘朦胧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的最终结局是,有盟的未能成眷属却带走了对方的心;有缘的成了眷属却永远也找不到精神的归宿,从而展示出沉重的人生困惑。人们常说,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精彩。而精彩的人生就是有情人生。这里曹雪芹实际上是在用凄美的爱情悲剧来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其终极意义则在于: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究竟何在?
  其三,“太虚幻境”神话反省人类命运走向。“太虚幻境”是《红楼梦》又一重要神话,它处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珍藏着“普天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主管者为兼爱神美神于一身的警幻仙姑,她“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执掌着天下女子(包括贾宝玉)过去未来的命运。石头下凡前要向她交割,完成后又要向她去销号。这一神话实际表示着人生的归宿与命运走向,隐含着人向何处去这一哲学命题。与太虚幻境相对应的是,作者又为众女儿建造了地上的太虚幻境大观园。大观园是地上的女儿国,曹雪芹的乌托邦。贾宝玉的伊甸园。大观园的最终毁灭,象征着曹雪芹理想世界的破灭、贾宝玉现实人生的无所皈依以及精神家园的丧失。从太虚幻境的幻灭到大观园的毁灭,作者真实再现了处于封建末世贾宝玉和众女子的悲剧命运走向,进而揭示出人生无路可走的悲哀无奈的存在状态。
  (摘编自杨海波《<红楼梦>的生命主题与百科全书式叙事》)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运用各种叙事要素,反映了一个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全部历史。
  B.曹雪芹将一些现实层面的内容设置在一个带有神话原型意味的叙事框架中,从而增添了《红楼梦》的神秘虚幻色彩。
  C.大观园是神话原型“太虚幻境”在现实的投射,大观园的毁灭预示处于封建末世的贾宝玉和众女子悲剧命运的走向。
  D.《红楼梦》是一本天真之书,宝玉纯真无邪,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常与天上燕子、河里鱼儿说话。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表现出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终极关照。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通过下凡历劫神话故事实现神话原型与现实人生的完美对接。
  C.材料二认为,贾宝玉叛逆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捣,他蔑视虚伪,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D.材料二认为,贾宝玉身上“仁心”与“诗心”结合,是《红楼梦》“情”的真实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红楼梦》艺术的独创性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非常成功,主要在于它         。作品的独创性具体表现在双重体系的深刻构建。在叙事学层面,曹雪芹不仅以         写封建家族的衰亡轨迹,更通过设置将神话原型嵌在下凡历劫母题的叙事框架,将具体社会悲剧升华为对人类生命形而上的叩问。在精神哲学层面,作品借贾宝玉这一核心载体,揭秘“情”的多层境界:从宝黛爱情的具象描摹,到         ,再到人际伦理中“仁心”本真的复归,最终抵达仁爱、天真、博爱的普世胸怀。这四重境界让《红楼梦》超越时代局限,成为对生命存在本质进行诗性沉思的东方人文巨典。
  4.有学者提出“神话是想象的产物,但不是任性的产物,具有一定阐释功能”。请结合文本分析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①
  郭沫若
  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