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70字。

  成都市2026届高三摸底测试(零诊)
  语 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可简单地概括为:机器对静态或视频中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识别,以达到身份鉴别的目的。(甲)现在人脸识别技术的日常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如账户登录、门禁控制、考勤打卡等,甚至还可以用于走失人员查找、物品找回等公益事业。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复杂性。人脸的变化性和多维性,决定了要用机器识别一张脸,绝非易事。比起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人脸识别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比基准测试环境更加复杂,它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角度、距离、天气、表情、发型、衣着等,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是世所公认的。(乙)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诸多场景,从改善银行业和零售业的消费者体验到加快机场边境管制,该项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大量裨益社会的机会。”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主要在于它比肉眼识别更准确,识别速度更快,能极大地节省成本。
  但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其风险主要在于:其一,人脸识别技术本质上是容易出错的。生物特征比较系统提供的答案从来不是或否,而是匹配的概率。在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的时候,有时会遇到相似度较高的两个或多个生物个体,如果人脸识别技术不够成熟,则可能出现混淆。此外,由于人脸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必要时需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相融合。其二,密码是秘密保存的,但人脸却是公之于众的。人脸识别验证最早出现于2009年,但是很快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因为有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之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了动态验证,如眨眼、转头等,但这也很容易被规避。最新的人脸验证技术,结合了3D图片进行登录与验证,这比以前的技术更难破解,但也并非完全无懈可击。其三,用于保存人脸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存在被人为控制或病毒入侵的风险,这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由于生物信息具有隐私性,一旦被大量泄露或是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可能极其严重。
  (摘编自邢会强《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习惯于感知危险。我们会竖起耳朵聆听奇怪的声音;我们的皮肤在某些情况不妙时会有刺痛感;我们会注意到可疑的陌生人微妙的肢体语言;我们通过对视或握手来确认另一个人的可靠性。但是,今天大部分的验证都是以数字或技术的方式进行的。可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有人尝试从我们这里提取个人信息或者窃取隐私。人们自信掌握了技术,却没有提高相应的生存技能。我们常常根据很少的几条准则,就盲目地相信新技术。当今的设备是如此复杂,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脸识别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在各种场景中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
  B.如果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类似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的案例将难以再次发生。
  C.智能手机丢失或被盗后可远程操作,避免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D.材料二通过大量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意识到便捷中往往隐伏着危险,强调人们应该对新技术应用保持清醒认识。
  1.(3分)D【解析】(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B项“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是针对信息泄露犯罪等问题的防范措施,而要杜绝黑客等问题,还需从技术改进等方面入手。C项“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经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说法错误,智能手机的应对措施是新技术应对安全风险的个案)
  【第二个答案由AI提供,下同】
  1. 【答案】D
  【解析】 A项:“在各种场景中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错误。材料一明确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本质易出错、人脸信息易泄露等风险,且需与其他技术融合,并未提及“取代传统肉眼识别”。  B项:“强化法律规制可避免黑客用照片通过验证”表述绝对。材料一提到黑客攻击属于技术漏洞,法律规制虽能遏制人为泄露,但无法直接解决技术层面的破解问题。 C项:“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错误。材料二强调即使智能手机有远程锁定功能,仍需改变对待设备的行为,说明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D项:材料二通过“停车”“门锁”“复印机留存文档”等生活化例子,警示便捷中的危险,强调对新技术应保持清醒,该项正确。
  2.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保护            B.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简化
  C.身边危险的感知与觉察            D.电子设备的原理与漏洞
  2.(3分)A【解析】(根据摘编材料标题以及具体论述内容可知)
  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中的“甚至”表示语义递进,强调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B.乙句直接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表述,表明人们已注意到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明显收益。
  C.丙句中“慷慨”意思是大方,表现出高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缺乏戒备心、轻易将个人重要信息托付给设备时的态度。
  D.丁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留在设备上的零碎信息比作电子面包屑,形象地说明使用电子设备会不经意泄露许多隐私。
  4.有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你认为这一规定的现实考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写作申论要在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证。围绕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安全问题,有同学提出以下对策要点:“①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制,有效遏制人为的隐私泄露行为;②        ;③        。”请根据材料补写空缺的对策要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悼佩弦先生
  茅盾
  古人称盛德君子无疾言厉色,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见他,就有这印象,相交既久,过从渐密,而我这印象更深。然而朱先生取字“佩弦”,似乎自憾秉性舒缓,可是多少登坛演说,慷慨激昂者,其赴义之勇,却远不及朱先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