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字。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并通过景物衬托人物心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写景物。
教学性质:导读与自读结合。
一、导入新课
1、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如果有,就让学生说出来,并予以表扬: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2、问: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学生答:“是我们学。” 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二、导学课文
1、先请同学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如:‘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 “cháng”。据“拿起芭蕉扇扇扇”这一句中三个“扇”字的不同读音。)
2、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学生可能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特别好。”“我觉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别好!”“还有拟人也很生动。”“文中的一些动词特别准确。”“我读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
老师总结:太好了!你们看,我对这篇文章一个字都还没有分析,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味道。看来你们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啊!不过,对一篇文章的欣赏,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觉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
3、那么,从何入手呢?咱们从问题入手吧!——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们钻研得越深。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的‘一大气’是什么意思?”“祥子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见了水还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这话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的‘光’字是不是用错了?我觉得好像应该写成‘咣’。”……)
4、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自己讨论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老师参加他们的讨论,并发表个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个人的一家之言)
5、提新的问题。
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