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8800字。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锺书在谈到古文论“神韵说”之人化特征时指出,人之观物有二结习,一曰“以无生者作有生看”,二曰“以非人作人看”。前者是“万物有生”或“万物有灵”,后者是“万物同形”或“万物同情”,二者均为原始思维之要素,或者说是原始人类在处理主客关系时的主要思维方式。
  原始时代,“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当原始人类出于“无知”而以己度物时,外物也就被赋予了人的名称、形体、精神、灵魂,“诗人”和“诗性的智慧”也就诞生了。诗人是做什么的?诗人就是“无知地”将无感觉无情欲的事物赋予感觉赋予情欲,就是像“不懂事”的儿童将一切无生命的事物视为有生有灵而同它们交谈同它们嬉戏。所以维柯天才地指出:“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
  世界童年时期的诗人们,从“自我”出发,得到了第一个相似度极大的“宇宙论”模型:“生命一体化”(或曰“主客不分”)意识。既然外物与“我”一样是有感觉有情欲有喜怒哀乐的生命实体,那么用“我”所拥有的一切(身体、生命、情感、人格等)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方便的了。维柯将这种对外物的“以己度物”式的描述,称之为“诗性的隐喻”,并指出“在一切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紧接着,维柯举了大量有关“诗性隐喻”的例子,其喻体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人的各种感知及表情功能。维柯的结论是:“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在上述事例中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
  中国古文论理论形态的生命化和人格化,发展到最高或最佳境界就是物我一体、心物交融,亦即维柯所说“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中国古代文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理论结晶,是“有知”的文明人的精神产品。于是我们遇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知”的文明人与“无知”的原始人做着相同的事说着相同的话?原始人以己度物,说“海在微笑”,说“波浪在呜咽”;文明人同样以己度物,说“花溅泪、鸟惊心”,说“文章有骨有髓有血有肉”。同样是以己度物,同样是诗性隐喻,但二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愚朴的原始人真诚地相信大海像人一样能哭能笑,而聪慧的文明人清醒地知道植物不会流泪文章也没有骨髓血肉。
  如果说,原始人不知是假而信以为真尚情有可原;那么,文明人明知是假却言以成真岂不是明知故犯?用文明人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原始人以己度物的诗性隐喻,可以说原始人类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然而,文明人为何要继承这种“错误”并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摘编自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材料二:
  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卦•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第一,红叶不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维柯提出的“诗性的隐喻”源于原始人类“无知”地将无生命物看作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并真诚地相信其真实性。
  B.材料二通过分析“红叶枕边香”的例子,强调诗歌创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即任何基于个人真实体验的表达都是成功的诗歌。
  C.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文章有骨有髓有血有肉”等表述,与原始人类“海在微笑”的隐喻性质相同,都是源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
  D.材料二引用陆游《菊枕》和杜甫《羌村》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诗歌中单个意象或句子脱离整体语境也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文明时代的人们为何在明知“以己度物”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情况下,依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大量使用这种源于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
  B.材料二中叶嘉莹对学生“红叶枕边香”的评价,说明她认为该句虽有个人真实体验,但未能成功构建一个完整的诗歌情境来传达其感动,故难以让读者普遍共情。
  C.材料一引用钱锺书关于“人之观物有二结习”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以己度物”是人类(尤其原始人类)处理主客关系时一种普遍而本能的思维方式。
  D.材料二认为,杜甫诗中运用“麻鞋”“露两肘”“老丑”等字词之所以是好诗,关键在于这些“朴拙、丑陋”的字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符合诗歌的审美要求。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生命一体化”观点的是(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材料二中叶嘉莹通过分析“红叶枕边香”与陆游《菊枕》诗,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哪些核心要求?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器街
  聂鑫森
  湘山镇是个很大很热闹的镇子,嵌在湘东的云阳山中,纵横交错的街道,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亲亲热热的。此中的匠器街最让我流连忘返。
  老金和我曾是一家报社的老同事,他退休后回老家颐养天年,就住在湘山镇。他常用手机召唤我,来湘山镇“吸新鲜空气,看乡村美景”。老金告诉我:簇拥湘山镇的四乡八村,收成好不好,生活富不富,就看乡村的工匠忙不忙。仓中有粮、口袋有钱的农民,要建新房的找大木匠,要打造新家具的找细木匠,要置办新棉絮、新棉袄的找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