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430字。

  羽宸教育•新课程教研联盟
  2025 年春季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国文学理论家凯瑟认为:“小说叙述人不是它的作者,叙述人是一个由作家蜕变而成的虚构人物。”在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作家与叙述人,叙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陈述者,而作家则控制着叙述人进行叙事。
  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叙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虽然其叙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问题,反映了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注意到了作家在叙述中的自我意识调节,而作者的这种自我调节,便正是对叙述人问题的自觉把握和处理。我们看《史记》中的下面两类叙述。
  (甲)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乙)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
  甲类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场,只是提供对事实画面的描述。在描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之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仍然溢于言表。这种叙述,排斥了外露的个人情感,而又丝毫没有违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叙述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
  在乙类里,叙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我”出场,这个叙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马迁直接参与并评论人物事件,概括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意义,作家的感情一泻无遗,丰富了叙事的感染力。
  这两类叙述笔法及其叙述人,是各自肩负着其创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记》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共同的思想主题,共同为作者的创作目的服务。不论是隐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还是显性面目出现的叙述人,他们都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本人,而是叙事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都要受作品事件本身制约。但他们又不与作家相悖,都是作家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史记》中两种叙述人面目的应用,正好说明了司马迁创作的自觉意识,隐性叙述人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表达作家“通古今之变”的意旨,通过静观的描述揭示历史漩涡中的人物事件;而显性叙述人的面目则更多地通过自我的抒发,表达作家“究天人之际”的情感。两者的交替应用,相辅相成,表达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内涵。正如李长之所说的:“就原则上说,司马迁对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客观描写是分开去处理的。”因此,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创作尝试和实践,这一创举在我国叙事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前无古人的。
  (摘编自王增恂《〈史记〉的叙述人问题》)
  材料二: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就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指出:“子长多爱,爱奇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理论家凯瑟指出,小说的叙述人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叙述人现身在故事中,而作家会隐身起来。
  B. 小说的叙述人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作家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C. 《史记》在同一篇章中只会使用一种叙述人,如《李将军列传》用隐性叙述人,《魏世家》用显性叙述人。
  D.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可以通过对叙述人的选用落实在《史记》作品中。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然历史和文学存在相通之处,如《史记》就是文史兼具的经典,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而将文史混为一谈。
  B. 司马迁的审美观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选取,他会忽略庸常的权臣,而挑选奇人奇事编入《史记》。
  C.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场战役,《项羽本纪》围绕着这三者叙事,表现项羽个性。
  D. 唐朝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观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西方文论为切入点,论述《史记》的叙事特点,展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
  B. 材料一引用了两段《史记》原文,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使材料论述有的放矢。
  C.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严密,说服力强
  D. 材料二第四段在列举数据时,标明了这些数据的来源,体现了其论证的严谨性。
  4. 请根据材料一,从叙述人的角度对《屈原列传》作简要分析。
  5. 《史记》为什么具有文学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史记》的叙事艺术和文学价值展开。材料一从叙述人视角切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如何通过隐性和显性叙述人交替使用,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创作理念,展现其自觉的叙事意识。材料二则探讨《史记》的文学性,强调司马迁“爱奇”的审美倾向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塑造了众多感染力强的奇人奇事,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两文相辅相成,既揭示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又凸显了其文学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叙述人现身在故事中”错,根据材料一“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可知,叙述人不一定现身在故事中。
  B.“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错,根据材料一“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可知,选项夸大了叙述人的作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山野岭的半碗饭
  支禄
  又走了两三里路,太阳成了一个金黄金黄的烙饼,我把脖子使劲往上伸,像长颈鹿的一样长,但仍然无法吃上半口。①一张嘴,就喝了一口西北风,又硬又冷,从头顶寒到了脚跟。
  在一个鸟都不下蛋的地方迷了路,我火急火燎地,从这坡上来,那坡下去……都说鼻子下面有嘴,不知道路就问一下,可是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咋问!
  太阳翻山而下,“腾”的一下,夜色一个蹦子就从头顶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