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20字。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抖擞、花枝招展”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象。
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 “盼春 — 绘春 — 赞春” 的叙事线索,理解散文 “形散神聚” 的特点。
赏析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通过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展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感染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梳理春天景物的特点。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春》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节选)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散文在写景角度、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春天的多感官剧场” 跨媒介创作活动,结合文本内容,运用语言、绘画、音效等形式再现春天的场景,提升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描绘的春景图及运用的修辞手法,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对生命与希望的歌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品味散文语言的优美,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对春天的自然景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能说出春天的典型景物(如花草、春风、春雨等)。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写景类散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初步了解,具备基本的朗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他们对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兴趣较高,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二)潜在学习困难
对文中 “酝酿”“黄晕” 等词语的含义及语境运用理解不透彻,对部分叠词(如 “嫩嫩的”“绿绿的”)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
难以深入理解 “盼春 — 绘春 — 赞春” 的结构逻辑,对作者如何将零散的春景描写凝聚成统一主题的写法把握不准。
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停留在表面,不能结合语境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中反复手法的妙处。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提炼不同文本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三)兴趣激发点
从学生熟悉的春天记忆入手,让他们分享自己眼中的春天景象或与春天相关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导入课文。
“春天的多感官剧场” 活动能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语言等多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