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430字。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世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局面崭然显露,横扫六合的秦军终能暂时放下手中的武器,看看那曾为之浴血的秀丽山川。一座座曾经倾颓的城邑内外重新升起了连绵不断的炊烟,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山河被纳入以中央政府为枢纽的郡县网络中,前所未有的辽阔王朝沐浴在初升的朝晖之下,巍巍伫立。在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乃是干戈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到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曾经的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都曾经发现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权是称量重量的秤砣。权上的诏版写道,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须统一。这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流布天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仲春之月开始了他的东巡。此后八年间,他一度封禅,五次东巡。他登峄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罘,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这七处石刻,由于风雨剥蚀,人事相侵,仅有琅琊、泰山二石尚存残块,峄山刻石尚余摹刻本。刻石文辞以李斯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秦要统治的是文字语言存在极大差异的四海八方,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汉字形体简化,部首和笔数固定,文字使用的标准得到统一。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枚秦代木方,由六个残片拼接而成,以较为拙朴的篆书记载了其时文字的变更。经过规范的文字书写和传播起来更有效率,使中央的政令能通过公文畅通地下达至各个郡县,也使更多人能够通过文字交流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书同文成为了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而始终文化一体的奥秘。
渤海湾畔至今仍存多处秦代行宫遗址。在辽宁绥中万家镇南边,就发现了六组相互关联的秦汉建筑遗址,其中三组皆在海岸,朝向海中的“姜女石”,呈合抱之势。这或许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石碑地建筑群可能就是秦汉时的“碣石宫”。曲尺形宫墙之内,建筑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依稀可见昔时廊道缦回、院落相嵌的格局。洪波高涌,碣石为阙,此为秦之国门。临碣石而东望,日升月落,天悬海沸,终至陆地之极,身后是万里河山。这是秦始皇东巡时,臣属们镌刻在琅琊台石碑上的文辞,残石饱经沧桑,铭文也大多漫漶不清,但内容依然震撼人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2000多年前长安城中的汉武帝望向九州华夏的舆图,他决意为汉王朝打开连接外部世界的通衢。海陆并行的通途寄寓着强大的国家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渴望,也孕育着中国大地此后对外交通的格局。位于山东临沂的北寨汉画像石墓,刻画着一幅幅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乐舞百戏图,更特别的当属丝绸之路传来的“鱼龙曼衍”之戏,据说这种戏使用西域幻术,能够呈现出鱼龙变化的神异场景。不知不觉间,外来文化沿着河西走廊流入生机勃勃、兼容并蓄的东方,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曾经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山海重重已成通途。统一而不断强大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启程,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构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
(摘自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集解说词)
材料二:
《何以中国》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第一个篇章锚定的是秦汉帝国,可谓是意味深长。毕竟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间节点,秦朝统一文字,使得中国大地上拥有了统一的文化和信仰。汉朝则是以自己的强盛国力奠定了“汉族”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秦汉奠定了中华的基业,但要说起源,其实还真算不上。所以节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东巡时曾于七处刻石立碑,以铭天下一统、四海升平之盛况。然历经千年世事变迁,如今仅余琅琊、泰山两处残石。
B.辽宁绥中六组秦汉建筑遗址,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登临过的“碣石”与秦汉时期的“碣石宫”,其建筑格局彰显皇家威严。
C.《何以中国》将秦汉作为开篇锚定的对象,其原因在于秦汉奠定了中华的基业,它们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文明起源。
D.长期以来华夏文明历史饱受西方基于意识形态对抗思维的质疑、诋毁,受经济发展影响,外界对中国现象才减少了误解偏见。
2关于纪录片《何以中国》的叙事特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不同时期中国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如“鱼龙曼衍”之戏与西域幻术的差异,以文明比较学视角解读中国特质。
B.严格遵循考古发现的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按时间轴,线性推进历史进程的呈现。
C.采用“考古发现→文明溯源”的倒叙框架,展开多地域的文明线索,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结构。
D.聚焦文物修复过程,通过X光扫描、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还原文物制作工艺和使用场景,构建历史叙事模式。
3秦朝通过“书同文”强化文化认同,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政策对后世影响的一项是( )
A.湖北云梦睡虎地墓穴出土秦简
B.马王堆帛书《老子》用秦隶抄写
C.汉代学者搜集散佚的六国典籍
D.隋朝规定儒家经典为科考内容
4.班级同学根据文本拟了一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材料补齐对应部分。
5.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制度规范与空间象征共同塑造的结果”。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汉时期如何通过双重路径构建国家认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识香云纱
江子
世界上有一种衣料,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作香云纱。
这一名字,比起棉、麻、丝绸的命名,就显出几分考究,有了气味(香),有了对质地的比拟和夸赞(云),音色也十分轻柔动人,读出来唇齿间难免有一股香气与爱意。香云纱,多有贵族世家小姐的范儿,相比之下,棉、麻就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
在一个名叫合沙村的并无多少稀奇的田地间,我看见几间很不起眼的简陋农舍。几个戴着草帽的人在劳作。没有人预先告诉我,此行要去哪里,这么热的天,这乡野田地间有何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