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340字。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姑且把诗人所要说的思想和情调叫做意境,把他所说出来的叫做语言。这两种成分本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分剖。不过为说话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来说。诗的难懂在语言亦在意境。中国人向有“言近旨远”的说法。在言近旨远时,语言的易懂不能保障意境的易懂,陶渊明的诗可以为例。但是“旨远”有时可以“言近”,亦有时不可以“言近”。意境难,语言也往往因之而难,李贺和李商隐比元稹、白居易难懂,是同时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见出的。
  语言可分义的组织和音的组织两点来说。前者属于文法,后者属于音韵学。义的组织大半取决于文法的惯例。这在每国语言里都根深蒂固,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写,都因习惯成为自然。诗人在大体上都得接受这个习惯,纵然在选字、配字两方面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总不至于把文法的基础完全放弃。所以诗在语言方面的难懂,起于义的组织者非常微细。纵然偶有困难,那也是读者可用努力征服的。
  音的组织可就不然。这是情调思致所伴的生理变化的微妙痕迹。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好诗,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意味。不幸得很,诗的这个最重要的成分却也是最难的成分。大多数人对于声音的反应都非常迟钝。心理学家对于不能辨别红绿青黄的人有“色盲”一个名词可用,我想他们也应该造“音聋”一个名词,这是很需要的。我们大部分人多少都是“音聋”。这并非说对于一切诗都聋,只是对于某种音无感觉力。比如英国批评家约翰逊博士只喜欢听“联韵”诗,而不能欣赏弥尔顿的“无韵五节格”,便是“音聋”的好例。“音聋”有起于先天的,有起于种族差别的,也有起于习惯与修养的。中国人读外国诗,或是英国人读法国诗,无论修养如何深厚,在声音上总有一层隔阂。读惯旧诗的人一读诗就期待五七言的音的模型,对于本有音乐性的新诗总觉得不顺口不顺耳。这只是就粗浅的说。如说得更严密一点,每个诗人甚至于他的每一首诗,因为是一种特殊个性与特殊情趣的表现,都有他的特殊的声音节奏。这是自然流露,不必出诸有意造作,所以诗人自己也往往不能加以分析说明,甚至于有些诗人因没有意识到音乐性的存在而根本否认它的存在。诗的最难懂的——一般人所谓“晦涩”的——一部分就是它的声音节奏。现在一般谈诗的清楚与晦涩的人们根本就不提这一点,他们仿佛以为只要语言意义明白清楚了,诗也一定是明白清楚的。这似乎是没有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朱光潜《谈晦涩》)
  【材料二】
  著名美学家赫斯曾对文学文本的意义作过“意思”与“意味”的区分。“意思”即作者写进文本并要借助文本加以传达的原意,而“意味”则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认定”的文本意义。赫斯所作的区分启发我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赏,绝不仅仅只是从语义的理解到文本“意思”的把握这么简单。文学语言并不仅仅只是要完成一种单纯的语义传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特殊运用,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情调和韵味,以引导读者在对语言的感受中体悟到某种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晦涩可能源于意境深远或语言艰涩,李商隐诗是二者兼具之例。
  B.诗人创作虽可个性化用词,但难以突破文法惯例,故义之难懂较易解决。
  C.“音聋”现象或因文化隔阂产生,如中国人读西诗时难以感知其声音节奏。
  D.诗之声音节奏是自然流露的个性表达,诗人常能明确分析它并形成逻辑。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的“意味”需通过语音组合的审美体验来领悟,而非单纯语义分析。
  B.一般常识表明,在语言中绝大多数语词的语音与词义之间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C.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语音功能差异在于前者无需考虑声音的情感暗示。
  D.独特的情绪氛围取决于特殊意味“调质”的选用,它能唤起读者某种相应的情绪体验。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陶渊明、李贺为例,对比论证“言近旨远”与“言远旨远”的差异。
  B.材料二引用韦勒克、沃伦的观点,旨在证明语音是文学文本的核心要素。
  C.两则材料均通过具体例证和理论阐释,共同指向诗歌欣赏的深层维度。
  D.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
  4.请结合材料二,从“调质”的角度赏析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5.请根据材料,就“如何更好地理解诗歌”拟写出学习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寒水刀
  张港
  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