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80字。
安徽省六安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本书文选部分所选的文章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通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词汇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词汇的学习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摘编自王力《古代汉语??绪论》)
材料二:
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从本义到引申义,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行”字,甲骨文 ,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如《诗经??幽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行走”,如《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指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离开”,如《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至则行矣”。由“行走”还引申为“实行”,如《论语??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由“实行”再引申为“行使”“使用”,如《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使用夏朝的历法),乘殷之辂,服周之
冕”。“行”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行(道路)——行走(走路)——①走了(离开);②实行——行使(使用)
由“道路”义到“行走”义是近引申,由“行走”义到“走了”义或“实行”义也是近引申;但由“道路”义到“行使”义却显然是远引申。不揭示出“行走”“实行”义等中间环节,我们很难理解“道路”义和“使用”义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掌握词义时,我们要自觉地去发现一词多义之间的这种引申的线索,揭示词义的系统性,而不把它们当作一个个孤立的义项来看待。
词义引申往往又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比如“左”“右”两个字,甲骨文作 、 ,表示左手、右手,这是具体事物;引申为指左手或右手的一方,表示方位,就从具体到抽象了。从左手、右手还引申为辅佐
(摘编自郭锡良《怎样掌握古汉语词义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古代汉语,多以思想性与语言典范性俱佳的作品为学习对象,在注释的帮助下彻底弄懂文意,并通过熟读和背诵来培养语感。
B.前人研究古代汉语的成果主要是一系列诸如词汇、语法、文体特点等的理论知识,学生弄清这些知识就能对古代汉语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C.通常情况下,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具有系统性,表现为对本义的近引申和远引申,这种内在规律需要学习者自觉地发现。
D.“左”“右”两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左手、右手,引申为“辅助”义,其演变过程可以表述为:左手、右手——用左手、右手帮助——泛指辅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汉语的词汇有常用和非常用之分,对常用词汇必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对非常用词汇则不用理会,碰到了查字典即可解决。
B.成语“景行行止”中的“景(意为“大”)行”,有人认为意为“大路”,喻指崇高德行,这种理解是从“行”的本义而来。
C.从“佐”“佑”两个分化字的产生过程来看,研究分化字与本字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研究古汉语词义引申变化规律的方法。
D.从词义引申的远近关系来看,“以”字虚化成介词后,解释为“用”或“拿”是近引申,解释为“而”或“与”则是远引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3分)
“兵”的词义演变遵循了①的基本规律。“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苏洵《六论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后来“兵”引申为“士兵,军队”,如《鸿门宴》“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这一引申是②。再由“士兵,军队”引申为“战争,战乱”,如成语“兵无常势”,这一引申是由“执兵器的人”引申为“战争”。后来又由“战争,战乱”引申为“兵法”,如《孙子兵法??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此时引申义已经与本义相隔甚远,而且没有了实体,体现了③的词义引申规律。
答:① ② ③
5.材料二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主张?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奥运消息
龙仁青
次洛有一架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说起来还有点来历。
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这天早上,土灶里的火刚刚着起来,阿爸就起身了。他看着蜷缩在一件大皮袄里的儿子,一把把皮袄掀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阿爸阿妈都起来了,你怎么还睡呀!”次洛立刻打了个冷战,气得眼泪都出来了,阿爸却满不在乎地走出了帐篷。次洛只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哭哭啼啼地穿上皮袄。吃早饭的时候,次洛噘着嘴,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