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810字。
2026届新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牛顿和胡克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也存在着不少激烈的争论,以致互相仇视。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公案。
胡克在力学与行星运动方面花过多年心血,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洞见。1679年至1680年,胡克与牛顿进行了一系列通信,讨论引力问题。牛顿虽然早年就已经在此领域取得过一些进展,但不知是荒废多年还是怎么,这次却大失水准,他竟然把引力看成不随距离变化的常量,并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信中假设引力大小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虽然说得比较模糊。胡克把牛顿的错误捅到了皇家学会那里,这使得牛顿极为光火,他认定胡克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让他出洋相。于是两人间波粒的旧怨未愈,引力的新仇又起,成为终生的对手。
胡克与牛顿的这次通信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话题。牛顿后来虽然打死也不肯承认胡克对其有所帮助,但多数科学史家都认为胡克在这里提供给了牛顿关键性的启发;没有胡克的纠正,牛顿一直错误地以为行星运动是在两个平衡力——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到了1684年,胡克和牛顿分别试图证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导致椭圆轨道(也就是ISL定律)。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牛顿也说他早就证明过——同样没有任何证据。不过几个月后,牛顿重写了一份手稿,也就是著名的《论运动》,这成为后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的前身。
《原理》发表后,胡克要求牛顿承认自己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并在前言里提及一下。牛顿再次狂怒:他暴跳如雷,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剩下不多的,用词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了简单的“胡克”两个字。他是如此怒气冲天,甚至拒绝出版《原理》第三卷。在牛顿眼中,胡克完全是个江湖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许多科学史家也曾以为胡克猜想的成分居多,不过,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分校的瑙恩伯格教授从一幅最近披露的胡克的图稿中得出结论:胡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要比人们传统认为的深刻得多,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所差的只是胡克不懂微积分而已。ISL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可是胡克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甚至关键的地位。
应该说,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曾帮助波义尔发现波义耳定律,用自己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的细胞,《显微术》更是17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是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曾亲自主持了1666年伦敦大火后的城市重建工作,如今伦敦城中的许多著名古迹,都是从他手中留下的。在地质学方面,胡克的工作(尤其是对化石的观测)影响了该学科整整30年。他发明和制造的仪器(如显微镜、发条摆钟、轮形气压表等)在当时无与伦比。他所发现的弹性定律是力学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在那个时代,胡克在力学和光学方面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胡克的晚年相当悲惨:他双目失明,被几乎所有人抛弃,1688年之后,胡克就再也没从皇家学会领过工资。他变得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了挖苦。胡克死后连一张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他“太丑了”,但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声称,是牛顿利用职权有意毁弃了胡克的遗物,作为对他最后的报复。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胡克逐渐迎来了翻身的日子,他的名字突然成为科学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科学史学者们云集于胡克毕业的牛津和他生前任教的格雷夏姆纪念这位科学家。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应当为更多的世人所知。
(节选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
材料二:
应该说,在与胡克的交锋中,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巨著不仅为物理学和天文学提供了精密的数学工具,还彻底改变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克指责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时未提及自己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方面的贡献,这一指责的主要依据是两人交流的书信。
B. 胡克与牛顿就光本性进行了多番论战,但总体上胡克对牛顿的指责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公认,此后的胡克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
C. 瑙恩伯格教授认为,胡克并非像牛顿所说的那样只会靠猜想来沽名钓誉,他在证明ISL定律的过程中采用了几何证明的手法。
D. 虽然平方反比定律的发明权仍应该归于牛顿,但是当代许多科学史学者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也应当被更多世人知晓。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与胡克的交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无法问世。
B. 牛顿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对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C. 胡克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的实验方法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学体系的构建。
D. 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启示我们:伟大的科学突破往往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3.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与示意图,在横线处补写词语。
1679年胡克主动给牛顿写信,讨论他在《证明地球运动的尝试》论文中提出的行星运动受太阳吸引力影响的理论。牛顿在回信中画了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不存在,物体穿过地面继续下落,其轨迹沿着一个______直到地球中心(图a)。这个假设严重错误,立刻被胡克抓住。胡克回信指出,物体的轨迹类似于行星运动,应该是一个______(图b),这显示出他对行星运动的理解相当深刻。牛顿在第二封回信中承认轨迹不应是螺旋,但指出如果力保持不变,形成的轨迹将是一条不断旋转的______(图c)。
4. 论文发表时的内容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请为材料一写一段内容摘要,不超过150字。
5. 通过材料以及以下课文选段,读者对于牛顿与胡克“科学之争”的意义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分析概括。
“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牛顿与胡克的学术恩怨为切口,揭示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博弈与历史重评。材料一聚焦二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争夺,展现胡克被遮蔽的贡献及科学史评价的嬗变;材料二则升华至科学方法论层面,指出争端本质是观察实证(胡克)与数学建构(牛顿)的范式碰撞,折射出科学进步中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就光本性进行了多番论战”错,材料一第一段“除了关于光本性的争论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一个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