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390字。
安徽省江准协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消防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推动了多种消防器具的发明与应用,其中溅筒、唧筒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消防利器。溅筒由竹筒和皮袋构成,皮袋用于储水,竹筒则作为喷射水流的管道,灭火时利用水压原理,挤压皮袋喷射出水流,是唐代常用的灭火工具。宋代更是消防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防火工具种类不少,其中竹制唧筒尤为典型,其原理与溅筒相似,由一粗一细的两根竹筒组合而成,使用时将细竹筒包裹棉絮后插入粗竹筒中,再将细竹筒向外拉,以向粗竹筒内注水,最后挤压推入细竹筒,利用压强将粗竹筒中的水射出。这一设计与现代注射器和水枪的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至明清时期,皇宫内特设“唧筒处”,专门负责宫内的防火事宜,同时,西方消防技术的传入促进了水铳、水龙车等先进救火工具的研制。水龙车即通过人力踩踏类似跷跷板的加压臂,不断从大水桶中抽水,最终让水从水龙喷嘴中喷出以灭火,堪称现代消防车的雏形。
为及时发现火情、扑灭火情,防止火势蔓延,许多重要城市也建立了望火楼等防火瞭望塔。在汉代,就已出现用于消防报警的瞭望建筑,河南陕县出土的一幅汉墓壁画中,描绘着两个人在耸立于水塘中的三层楼阁上眺望的场景,有学者推论这座楼就是汉代的防火瞭望塔。至宋代,望火楼更是遍布首都汴京。据《东京梦华录》所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瞭)望,下有房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工具),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即铁锚)之类。每遇有遗(失)火去处,则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说明在当时就构建了严密的火灾预警网络。为确保望火楼上的值守人员能清晰观察周边火警情况,《营造法式》中对望火楼的高度提出严格规定,通常要达到9.3米以上,相当于今天三四层楼的高度,以便及时发现火情,扑救于初起阶段。望火楼下的“官屋”中,还配备了十余种救火工具,从一个预警机构升级为一个集预警与扑救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消防机构,共同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城市消防系统。
古代的“消防队”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期,就已设立专门管理消防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这便是古代消防队的雏形。周朝也曾设置专门管理消防安全的官员“司烜”,每日用木槌敲打着铜铎,四处巡视,以警示民众注意防火。宋朝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公益性专业消防队伍——“潜火队”,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之一。到了明朝,更是在部分城市中组建了专业的消防部队——“火兵”,以防御敌军火攻引发的火灾及应对其他火灾隐患。这些专业消防力量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城市应对火灾的能力,还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与城市的稳定性,积累了丰富的消防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后世消防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摘编自李荣炜《古人如何防火》)
材料二:
美国加州居民或许没有想到,1月份的这次大火可能会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山火事件”。大火已造成24人死亡、12000多座建筑物遭摧毁,约15万人被下达疏散令。然而一些民众发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消防用水却不够用了。不少消防员救火时,消防栓里却并没有水,以至于不得不利用交通锥从水坑中取水灭火。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常用的灭火工具溅筒,是由竹筒和皮袋构成,利用水压原理来喷射水流灭火。
B.宋代望火楼通常有三四层楼高,值守人员能清晰观察周边的火警,协助百姓灭火。
C.明清皇宫内特设“唧筒处”管理防火,同时西方消防技术传入促进水铳等工具的研制。
D.宋朝组建的“潜火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之一,具有公益性质。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州消防栓没水救火,原因之一是市政供水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只为应对小规模的山火。
B.洛杉矶市长签署的预算削减了消防部门资金,但并未限制其应对大规模紧急情况的能力。
C.洛杉矶诸多社区建设在城市与野外交界处,是供水系统在火灾时无法使用的根本原因。
D.附近的一个大型水库在火灾时处于无法使用状态,若能运行,当地供水系统可能维持更久。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消防器具的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消防技术上的创新。
B.材料二通过美国加州大火中消防用水不足 案例,揭示了该州在城市消防供水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消防展开,强调了消防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对于城市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消防,材料二则主要从现实角度进行现代消防的个案剖析。
4.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消防事业发展的特点。
5.根据材料二,谈谈现代城市消防管理应如何避免类似加州山火中的供水系统失灵问题。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展现了消防事业发展的核心命题。材料一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消防体系的演进脉络,呈现了从器具发明、瞭望系统到专业队伍的完整架构,彰显古人智慧。材料二则以美国加州山火为个案,暴露出当代城市消防在供水系统设计、预算分配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结构性缺陷。两文形成古今中外对比,既揭示消防技术随文明演进的共性规律,又凸显不同社会背景下消防管理的差异性挑战,共同指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永恒课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宋代望火楼通常有三四层楼高,值守人员能清晰观察周边的火警,协助百姓灭火”错,材料一明确提到“《营造法式》中对望火楼的高度提出严格规定,通常要达到9.3米以上,相当于今天三四层楼的高度”,但“协助百姓灭火”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每遇有遗火去处,则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可见望火楼下的军兵负责灭火,无需百姓参与,故“协助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卯(晨5时—7时)
刘心武
薛大娘洗漱完,用发散着香胰子气味的手,郑重其事地撕下了月份牌上的日历,于是,那个让她又盼又怕、又喜又忧的日子,便在新的一页红日历上,赫然宣布了出来:
今天,薛大娘的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
薛大娘在那页被朦胧的天光照亮的日历面前,愣了好几秒钟。同北京许许多多同龄的老市民一样,薛大娘绝不是一个真正迷信的人,但她又同许许多多同龄的老市民一样,内心还揣着个求吉利的想法。在选择什么日子办喜事这样的问题上,不仅像薛大娘这样的老市民,就是薛纪跃这样的新市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