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420字。
四川省广元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它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功能,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思考。其独特魅力,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礼乐交融”的社会观,并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追求一种“宇宙、自然、人”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既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更体现在对“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例如,古代城市的选址与布局,往往遵循“法天象地”的原则,将天文、地理与人事相结合,构建一个“天人相应”的有机整体。寺庙依山而建,既是对“深山藏古寺”意境的追求,也是对佛教“出世”理念的物化表达。园林临水而筑,既是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的呼应,也是对儒家“中庸”之美的空间演绎。园林的营造,则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意境,实现“壶中天地”的审美理想。这种思想,将自然哲学、生命体验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东方宇宙观。
“礼乐交融”的社会观,则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与形制之中。“礼”的秩序与“乐”的和美,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规范与审美标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并非单纯的审美选择,而是对社会等级和伦理关系的空间映射。以北京故宫为例,其沿中轴线展开的布局,严谨规整,等级分明,体现了“礼”的秩序与威严,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如同凝固的礼乐,演绎着皇权的威严与秩序。而左右对称的附属建筑,则如同众星拱月,烘托着中轴线的核心地位,强化了等级观念。而其建筑细节中的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则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着“乐”的和美与吉祥。这种“礼乐交融”的思想,将社会伦理、政治制度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穴居野处,到奴隶社会的夯土筑城,再到封建社会的宫殿园林,中国古建筑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始终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建筑形式与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语汇;西方文化的冲击,则催生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推动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得中国古建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本身。它以其独特的空间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其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工艺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价值、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保护与传承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建筑创新提供灵感与借鉴。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修旧如旧”与“修旧如初”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合适的路径,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实现有机统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选编自《中国古建筑:凝固的历史与文化雕塑》
材料二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有限空间内演绎的巅峰之作。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度不同,它追求的是“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意境,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完美境界。
这种意境的营造,核心在于对“道法自然”的深刻理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中国古建筑中 “天人合一”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追求“宇宙、自然、人”的整体和谐。
B. 材料二说明,苏州园林通过“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C. 材料一认为北京故宫的布局体现了“礼”的秩序,材料二则认为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其布局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古建筑面临的保护挑战,如材料一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统一,材料二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的传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催生了新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消亡。
B.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服务于皇家贵族的娱乐需求,与普通文人士大夫无关。
C. “道法自然”在材料一中仅指城市选址遵循天文地理,在材料二中仅指园林模仿自然形态。
D. 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中国古建筑的布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礼乐交融”的社会观。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礼乐交融”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寺庙依山而建,追求“深山藏古寺,幽静远尘埃”的意境。
B. 园林临水而筑,呼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境界。
C. 故宫“太和殿上龙椅坐”“龙庭玉柱饰雕花”的威严与和美。
D. 修复古建筑,思考“修旧如旧”与“修旧如初”间的平衡。
4. 材料二在说明苏州园林如何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国古建筑(如故宫、苏州园林)在当代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材料一以宏观视角剖析古建筑承载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礼乐交融”社会观,通过故宫等典型案例,揭示建筑与哲学、伦理的深层关联;材料二则聚焦苏州园林这一微观样本,具体阐释“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两文均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核心观点再佐以实例,既体现学术性又不失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其布局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错误,由“苏州园林……但其布局同样蕴含着秩序与和谐。主体建筑位置显要……体现着家庭伦理的尊卑主次”可知,苏州园林表明其仍存在社会等级秩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导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消亡”错误,由“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鹿马传
廖沫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享受不到几年,就一病而亡。胡亥用了阉官赵高的计策,假造遗诏,把自己的哥哥扶苏赐死,就夺取了帝位。
赵高为了瞒上欺下,劝说胡亥道:“现在陛下刚刚登位,凡事都没有经验,和大臣们在朝廷上一块办事,倘使办错了,岂不让他们笑话!天子称‘朕’,朕就是叫人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