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70字。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AI(人工智能)能写诗,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迭代,AI不仅可以秒出诗作,其作品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面对AI创作的一篇篇“佳作”,一些诗人直呼“狼来了”,甚至开始怀疑诗人的价值。
②“写诗的人”与“诗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好比“写毛笔字的人”与“书法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清代诗人江湜写过一首诗:“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其寓意是,写诗是生活中与灵感的浪漫邂逅,真正的诗意,从来不在刻意追寻处,而在不经意与世界共鸣的刹那间。说得更直白一点,诗歌不是通过机械的方式硬“作”出来的,刻意“寻诗”往往求而不得。很多“写诗的人”,多是在机械地硬作诗,也就是在“寻诗”,即根据诗歌文体句式规范进行文句组合,如此写出的作品大都缺乏独特诗意。
③AI对“写诗的人”的冲击显而易见。AI写诗本质上是计算机基于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对文字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点跟“写诗的人”的创作逻辑类似。不管“写诗的人”多么勤奋、多么努力,其记忆力、组织文字的能力都无法跟AI相比,甚至已被AI远远超越。有学者说,AI写的诗歌已经超过99%的诗人。我想,这“99%的诗人”大概都是“写诗的人”,而算不上真正的诗人。
④那么,专业诗人是否会受到AI的冲击?
⑤真正的诗歌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原创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生命。就当下的情况而言,AI凭借强大的综合与组织能力,已掌握诗歌的基本体式以及诗歌创作常用的文词和意象,也能表达诗歌中的普泛性情感,这从表面看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是,AI能够利用的“高段位空间”仍然有限,诗人的原创能力,AI目前就不具备。比如,如果让AI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它能描绘出春色满园、花团锦簇的景象,也能渲染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氛围,但目前还写不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那种“闹”的独特现场感,也写不出欧阳在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那种哀婉。而如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那种爽气高扬的秋怀,目前在AI诗歌作品中更是看不到。
⑥至于能给人带来独特审美感受的诗境,AI诗歌作品目前也普遍不具备。诗境是诗歌营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空间。从严格意义上说,把眼前景、心中情用文字作一种直接而简单的对应,算不上真正的诗歌,而只是一种符合诗歌文体句式规范的文句组合而已,AI诗歌目前就是这个样子。
⑦能触及人灵魂的诗心,AI目前更是无法企及。诗心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创作冲动,代表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真正的诗人,从不轻易落笔,只有面对震撼之景象,内心被深深触动,接收到来自诗歌的深情呼唤,才会有写诗的冲动。陆机在《文赋》中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这种应感之天机,就是一种诗心。陆机对这种诗心有时也难以把控,“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AI目前仍是人类手中的工具,并无自我意识和情感,因此不管它在文字上如何翻新出奇,都无法产生诗心。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诗人的诗心,不仅AI不能替代,其他诗人也无法替代。
⑧总之……
(摘自彭玉平《AI时代,诗人要有自信》)
材料二:
作家史铁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写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写作时往往带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写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人工智能由于缺失了“自我意识”这一关键的一环,所以它没有“自己的问题”,它生成作品主要靠数据优化措施,如“调整模型参数、增加训练数据量、改进生成策略”等。文艺作品中最为动人之处,往往来自创作者对于世界和自身处境的困惑与思考,而没有“自己的问题”的人工智能,虽能在算力、数据库链接能力等方面碾压人类,但难以通过深度思考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摘编自简圣宇《当文艺创作遇上AI:是冲击还是赋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江湜认为,诗意来自生活中的灵感,“写诗的人”通过机械式写作出来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特的诗意。
B.AI在诗歌创作上具有惊人的综合和组织能力,虽已冲击到“写诗的人”,但无法完全替代真正的“诗人”。
C.AI能够描写景象,也能渲染氛围,但是,它缺失“自我意识”,难以通过深度思考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D.当内心被震撼的景象触动时,诗人才会有创作的冲动,然而,诗心是难以把控的,AI目前更是无法产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宋祁、欧阳修的诗句,是为了论证AI能够表达诗歌中的普泛性情感,对专业诗人是一种挑战的观点。
B.陆机坦言自己无法完全掌握“应感之会”,这凸显了诗心的独特性,作者认为这种独特性,AI和其他诗人都无法替代。
C.AI创作主要依赖于算法和数据优化措施,而诗人则依赖于情感、阅历和独特感悟等,这是二者在创作上的本质区别。
D.根据史铁生的创作理念,文艺创作者要对世界和自身处境进行深刻思考,这样他的文字才会有击穿时代的力量。
3.材料二指出,文艺创作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下列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生成能力,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
B.伟大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集体意识等,其价值在于对普遍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揭示。
C.面对机遇和挑战,提升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水平的关键在于优化算法模型、扩充数据库和精细化生成策略。
D.真正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其内核往往源于创作者个体对生命境遇的独特困惑、深刻体察与不懈求索。
4.根据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第⑧段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简要写出并阐述原因。
5.杜甫为什么能创作出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那是50年代初期,省政府召开一个重要会议,由省长邓宝珊主持。报社领导原定由裴经书去作会议采访,可临时有一篇紧急的重要稿件需裴经书处理。正在领导为难之际,一位聘请的工人记者毛遂自荐,愿代替裴经书前去采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