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30字。
《巴尔扎克之死》教案
雨果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插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表达效果。
2、理解本文对死亡与不朽的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关于巴尔扎克大理石胸像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质朴、简洁、隽永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沉而热烈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雨果与巴尔扎克,在文坛虽分属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却是法国、欧洲乃至世界并峙的两座文学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成为挚友。在知己步向死亡之路的时刻,一向富于人道主义温情的雨果,会有怎样的思索呢?
二、简介雨果、巴尔扎克、写作背景等。
1、作者介绍
雨果,(l802~1885)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2、巴尔扎克介绍
再让我们走近一代文豪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