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690字。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特点。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这一“不知”简直撩人心魄!此乃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二种表现方式,即故云“不知”,不了了之。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此乃中国诗歌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即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那么,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该如何分析古诗词所暗示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呢?
我们可以从意象的暗示性入手。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读者在欣赏诗词时,通过审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调动生活经验,就能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或者思想情感,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譬如,古典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再比如松、菊、梅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还可以从题目的暗示性入手。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而为下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中一个“喜”字,就写出了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感激而喜之情。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每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他的出生阶层、自身遭遇、性格禀赋、艺术修养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多写山川秀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多实写现实生活。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平淡自然而又不失隽永,是因为他厌弃功名;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再就是从注释的暗示性入手。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解说,其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的注释,也同样有着暗示性。出现在注释中的作者往往不太为人所知,一旦注释,即为我们理解诗歌打开了另一扇门,时代背景的注释也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
《浅谈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1.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关于中国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通过简练文字引发读者联想。
B.古典诗词中,“月亮”“鸿雁”等意象因反复使用而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掌握意象的暗示性还需结合生活经验,如“长亭”“兰舟”常与离别相关,“松菊”多象征高洁品格。
C.《谈中国诗》中提到的“静默不言”“不了了之”“问而不答”是中国诗暗示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均通过留白手法激发读者想象。
D.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在语言技巧层面,如意象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
2.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如《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喜”字直接点明诗人因亲人探望而喜悦的情感。题目的暗示性也不能孤立解读,需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B.《谈中国诗》提到中国诗结尾多用疑问语气,而西洋诗较少如此,体现出中国诗更擅长以留白引发思考。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以问代答传递漂泊之愁。
C.分析诗歌时,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阶层等背景,才能更准确把握其情感倾向。但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
D.作者的生平也会影响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因爱国主义情怀而形成“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陶潜因厌弃功名而有平淡自然的诗风。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歌暗示性的一项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根据本文简要概括“意象的暗示性”,并结合文中例子说明其在鉴赏中的作用。
5.文中认为中国诗的暗示性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瘦、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