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8张,教案约608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灯笼  吴伯萧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此文以“灯笼”为线索,串起记忆中的人和事。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
  3.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实、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实、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读入“灯笼”境
  师配乐讲述: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它承载着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今天要认识的这位作家吴伯箫,就是一个对光亮情有独钟的人,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笼在他的心里,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他内心的深情,值得他一生去回忆,去品味。他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教师朗读第1、2段。)
  二、反复默读忆“灯笼”事
  1.默读课文,屏幕出示默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默读课文,要求——
  屏显:
  ①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查看注释或工具书,或老师随文解决。
  ②试着概括段落大意并旁批在空白处。
  师:我发现发现大家概括了每段的内容,旁批在课本上,老师在初读的时候也做了概括,而且老师在概括的时候选用了两个四字短语,语言精炼简洁,同学们对照完善自己的旁批,在以后的概括中也尽可能精炼自己的语言。
  屏显:
  第3段:祖父夜行,灯笼照路。第4段、第5段:母亲嘱咐,接过纱灯。
  第6段:乡俗还愿,村头挂灯。第7段:元宵张灯,随灯入梦。
  第8段:族姊远嫁,满街看灯。第9段:纱灯描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