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10字。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媒介素养”这个词很火,不管是运用网络、应对舆情,还是治理网络暴力、鉴别虚假新闻,对策建议中总有这么一条:提升媒介素养。有媒体人甚至直言,“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混不好”。
有的人可能会不解:“不就是玩手机上网,这还需要专门的素养吗?”实际上,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高效检索接收信息的能力,也包含科学甄别信息、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
检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互联网技术飞速迭代,信息含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找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找信息的时代”。翻翻报纸、看看电视、问问搜索引擎,仿佛动动手指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然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准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看似简单却颇为考验人。比如,有的信息要在社交媒体上检索;有的要去专业数据库查找;有的信息可能只是一篇文章的某个碎片化内容,必须搜索多篇文章才能整合成一则完整信息……寻找信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我们使用媒介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是上网触网的基础能力。
甄别,“乱花渐欲迷人眼”。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中,不同主体带着各自立场参与讨论,这其中既有权威内容,又有谣言传言,还有故意带歪节奏、混淆视听的声音,客观事实很容易被主观情绪所掩盖,正确信息也容易在多次传播中被曲解。
相信很多人有过类似经历:精挑细选了多个信息源,最终还是被假新闻蒙在鼓里;发个朋友圈对社会热点激情开麦,结果发现事实反转了,只好悄无声息删除……身处真假掺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辨别真假、理性判断,既是对事实负责,更是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寻找信息、判断信息是基础,媒介素养的核心还是在于运用信息,也就是运用舆论的力量来表达观点、推动工作。互联网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媒介去大胆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理性发声推动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还可以通过“玩转”传播规律来打开事业新局面。
互联网已经成为关乎个体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时与势的自然选择,而媒介素养也将成为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等同样重要的现代文明修养,不容忽视。
对公众来说,要从观念上转变,意识到提高媒介素养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少被谣言骗得团团转,少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里“迷失方向”,少做跟风盲从的“墙头草”,少被有心者诱导做网暴“雪崩时的雪花”……也只有打心眼里意识到提升媒介素养终归是自己的事,不再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才会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主动多对比几个信息源、多追问几句“真的吗”、多发掘舆论的正向作用。此时,媒介素养的提升便是日用而不觉的结果了。
(选自《媒介素养这门课不能“挂科”》,有删改)
材料二:
从“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发展,到“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技术与媒介贯通加持,也给我们审视研究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仅需要从艺术创作规律的角度加以考察,也需要结合媒介传播的新特点、新情况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发展,信息快速增长,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B.人们被假新闻蒙骗,发现事实反转,是因为他们挑选的信息源数量不够。
C.技术与媒介加持,使大众文艺的评估从艺术创作规律转向了媒介传播的角度。
D.缺乏媒介素养,人们只重视商业利益,导致部分作品缺乏新意,内容同质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不同的诗句对应媒介素养的三种不同能力,贴切精当有新意。
B.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论证深刻,逻辑严密。
C.两则材料都涉及媒介素养概念和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针对的对象都是所有民众。
D.材料一认为媒介素养将成为现代文明修养之一,材料二则肯定了它对文艺发展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学研究者获取专业信息需要去医学数据库进行查找,有时还需整合多篇文章。
B.农民借助各大平台直播销售滞销的农作物,体现了媒介素养中检索信息的能力。
C.知识主播以文化带货的方式,让文学的能见度更高,可以促进大众文艺的发展。
D.如果创作者媒介素养得到提升,那些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将会大大减少。
4.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助推大众文艺发展应该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5.阅读下面语段,结合材料一,谈谈该大学生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媒介素养。
某大学生在家族聊天群看到亲戚转发的《某食品含致癌物》一文,通过对里面的图片、关键内容进行搜索,发现该文章是三年前境外媒体拼接的假新闻。接着他在国家食药监管网查询,也没有找到对该食品的相关通报。于是,他把查询证据发回群聊,并附上一篇科普链接《如何识别食品安全谣言》,提醒家中长辈转发文章前可在官网查询以验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媒介素养”展开深入探讨,从概念界定到现实意义,再到提升路径,形成完整论述体系。材料一从个人角度切入,通过“检索-甄别-运用”三层次剖析媒介素养内涵,强调其在信息时代的必要性;材料二则聚焦文艺领域,分析媒介素养对大众文艺发展的促进作用。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既体现了媒介素养的普适价值,又突出了其在特定领域的应用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1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塔山风雪夜
王雁翔
半夜一点,乌拉斯台边防连哈萨克族一级上士阿恒别克,摸黑穿戴好装具,悄然走进了浓墨似的夜色。
下雪了,风吹雪。
这是今年北塔山的第一场雪。风卷着雪粒子扫到脸上生疼。
上哨时间是半夜两点,每次他都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