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00字。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它以各异的笔态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犹如大地的指纹,穿越千载,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深厚底蕴( )又如时光的密码,亘古弥新,记录着灿烂文明的精髓。一片甲骨一方天地,透过甲骨,溯源母语,我们可以回望历史的长河,感受古文字的文化(mèi)_________力。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亘 _________ ②(mèi)_________
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_________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而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书写的,不是用来涂抹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就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B.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C.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更是最闪亮的日子。
D.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就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更是最闪亮的日子。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无可争议 B.不可复制 C.不可思议 D.不思进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
????端午节,是千年历史与民俗的多重融合,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岁月悠悠,从童年巷口的喧闹到异乡深夜的孤灯,从汨罗江畔的千年叩问到新时代的文明新风,_________。它是外婆掌心的温度,是妈妈电话里的牵挂,是亿万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胎记。无论走多远,只要闻到那缕粽叶香,便能在时光的褶皱里,找到回家的路。
5.(2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端午的味道始终在变,又始终未变。
B.始终是端午的味道在变。
C.在端午的习俗始终在变,又始终未变。
D.端午的味道一直未变,又始终在变。
6.(2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开展“孝亲敬老”主题班会时,同学们结合名言展开讨论。以下选项中,名言与行为不匹配(即不能体现“孝亲敬老”内涵)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
B.“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对父母抱怨。
C.“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出门、回家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并告知行踪。
D.“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每天回家陪年迈的祖母聊天。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别滁①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①欧阳修于公元1045年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公元1048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写景,通过“浓烂”“轻明”等词,描绘出滁州春日花柳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B.次句叙事,既点明送别场景,又将离别的伤感隐含在“酌酒”的日常举动中,含蓄而耐人寻味。
C.三、四句中,诗人说“如常日醉”是因滁州春光太美,想借酒尽兴,并无离愁别绪。
D.全诗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