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0题,约20490字。

  2024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的,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的,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的,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开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十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10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摘编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定了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能不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坚持写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
  B.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C.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这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新时代青年也应树立远大理想。
  D. 只要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新时代青年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了经典作家为工人阶级代言、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
  B.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精神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去感受和挖掘,而非直接通过马克思的行为去解读。
  C.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完全改变,所以不同时代要重新学习。
  D.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展现出的坚持研究、不计得失等精神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3. 下列对材料论证方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点时,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晰。
  B. 材料二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文字比作锋利的匕首,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想的力量。
  C. 材料二在论述马克思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需结合实际发挥作用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青年的实践为例进行类比,证明个人奋斗融入国家事业的重要性。
  D. 材料二结尾“用理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道理论证,强调青年学习贯彻理论的方法。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代的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宣言》的引领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
  B.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岁月中,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追求真理。
  D. 当代青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就……”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明确指出“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其中“只有……才”是必要条件,而选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紫禁城的鲥鱼汤
  蒙福森
  ①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②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③第一网,一无所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