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4字。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8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他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现状和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明确地指出了当时的革命文艺“为了谁”“怎么为”等问题。此次讲话,与5月2日的讲话合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指导推动了彼时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时隔80多年,为什么一篇文艺战线上的经典著作还有如此大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那么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是文艺工作者第一位的工作。
B.许多文艺工作者常常会生造出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词句,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生活空虚。
C.如果不懂群众的语言,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就难以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谈不上文艺创造。
D.“英雄无用武之地”道出了文艺工作者夸夸其谈、言之无物,其作品不被群众认可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者要让群众了解自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B.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之前,已对文艺界以客观来描摹主观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
调研。
C.材料二既认可“为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又强调“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体现了
思考的审慎和辩证。
D.材料一、材料二都强调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都认为要创作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文艺创作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贾平凹的《秦腔》以广阔深远的笔触,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人
民的性格。
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塑造了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一批经
典人物形象。
C.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颠覆性改编与多维创新,在角色塑造、创作匠心与文化价值层面实现
了突破。
D.电影《刘三姐》结合了广西壮乡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讲述了歌仙刘三姐用山歌反抗
地主压迫的故事。
4.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子体现了发言稿的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微短剧创作者在讲好中国当代企业家故事时,应该如何克服“霸总”微短剧中的不良倾向。(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