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8月开学收心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人们共同参与的、周期性的庆祝传统新年的时刻,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活态传承着中华文明。
春节文化既有变异性,也有稳定性,其内蕴的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祈福纳祥、辞旧迎新等精神价值取向数千年来变化甚微。这些稳定的精神传统融入周期性实践的过年民俗仪式中,为中国人提供了文化认同感。
中国人对过年的家庭团聚仪式极为重视,除夕全国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习俗,饭前举家叩拜先人遗像,而且祭祀之后一般不送神,意思是“请祖宗在家过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夕、大年初一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初一日各不相往来”,更不能在亲友家吃饭。过年不仅是家人团聚,也是与祖先共聚,此间既蕴含着中国人重视亲情的家庭伦理观念,又暗含着中国人对生命绵延不息以及个体生命之意义的独特理解。一年一度仪式化的年夜饭,反复强化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伦理观与人生观。
过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从《四民月令》来看,汉代过年时就要给乡党耆老拜年。对于拜年带来的功能,《岁华忆语》写道:“肆夥索欠,至天明与债家口角,甚至用武,元旦途遇,必互揖道‘恭喜’,顷之龃龉,曾不芥蒂。”可见春节是一种富有智慧的社会制度设计。明清以来,全国各地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社火、庙会、灯会等集体活动。在过年这样一个“阈限”时段,人们共同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与团结。
如果对传统新年的节俗、节物进行分类的话,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驱祟辟邪,如“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服却鬼丸、喝岁酒、贴门神等;另一类是祈福纳祥,如贴春联、放烟花、系中国结,以及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年夜饭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吃水饺寓意发财、有弯必顺,吃柿饼、橘子寓意“百事大吉”。宋代之前,过年节俗、节物以驱祟辟邪为主;宋代之后,尤其明清以来,节俗、节物则以祈福纳祥为主,如《燕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堂花(牡丹配金橘,寓意富贵满堂)、摇钱树、迎喜神等。过年蕴含的祈福纳祥观念及其文化表现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春联、中国结等已经成为具有标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
虽然从物理时间来看年年岁岁都一样,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新年意味着全新的开始。年前,要理发沐浴、打扫房屋、贴窗花。除夕上午便开始更换春联、门钱、门神,不仅户门、房门要张贴新的春联,鸡圈、猪圈、牛马圈也要贴一张新的“六畜平安”横条或“福”字。新年伊始,“小民虽贫者,亦需新洁衣服”。在中国人的民俗知识体系中,燃放爆竹、“破五”、闹元宵等仪式都是为了迎新。迎新观念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着中国人坚韧、乐观的社会文化心理,即无论日子多苦多难,都期盼着新年是一个转折点,是美好未来的开端。
(摘编自季中扬《春节: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
材料二:
非遗是民族特性、民族美学的体现,只有在活态传承与保护中才能激发恒久活力。春节从萌芽、演化到定型,已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心理基础。在非遗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载体,生活是最生动的场景。文化和旅游部统筹联动全国各地开展春节“村晚”大联欢,举办“赏年画,过大年”、云游书香等活动,推动“村晚”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通过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春节年俗,有助于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提升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
过春节,人们不仅能看看热闹,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春节文化。春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习俗中,除夕的年夜饭最具仪式感,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伦理观与人生观在其仪式中得以体现和强化。
B. 传统春节的节俗、节物被人们用于驱祟辟邪或祈福纳祥,但爆竹、燃草等节物的寓意在宋代前后发生了改变。
C. 春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民族文化,感受家国情怀、仁义忠孝等美好的价值追求。
D. 材料二结尾阐述数智技术的运用,意在说明采用数智化技术庆祝春节的方式比传统庆祝春节的方式更受人们欢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具有周期性、稳定的精神传统等特点,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
B. 庆祝春节这一民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亲情的家庭伦理观念,也蕴含着中国人坚韧、乐观的社会文化心理。
C. 各地开展的春节“村晚”大联欢等活动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是保护民族特性、展现民族美学的具体表现。
D. 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春节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节日,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3. 下列选项,通过描写春节习俗来体现春节特点 一项是( )
A.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
B. 人日已过还谷日,梅花开尽见桃花。(王渐逵)
C.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
D.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
4. 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力源泉。2006年,端午节被首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从春节的传承经验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好端午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文化内涵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展开。材料一介绍了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描述了春节习俗以及这些习俗所蕴含的伦理观、人生观和社会文化心理。材料二指出春节作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对于激发其恒久活力的关键作用。分析了春节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除夕的年夜饭最具仪式感”错误。原文“中国人对过年的家庭团聚仪式极为重视,除夕全国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习俗”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夕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要全家一起吃年夜饭,“最具仪式感”的说法于文无据。
B.“爆竹、燃草等节物的寓意在宋代前后发生了改变”错误。原文“宋代之前,过年节俗、节物以驱祟辟邪为主;宋代之后,尤其明清以来,节俗、节物则以祈福纳祥为主”,说明宋代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过年节俗、节物的类别,而不是“爆竹、燃草等节物的寓意”。
D.“采用数智化技术庆祝春节的方式比传统庆祝春节的方式更受人们欢迎”错误。原文“数智化春节场景还复兴了诸多历史上的节俗与文化符号,拓展了传统节俗活动的传播、共享空间”,说明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已经创造出了诸多庆祝春节的新方式,并没有将数智化技术庆祝春节的方式与传统庆祝春节的方式相对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选
李国文
这一届工会委员会已经任满了。工会主席起草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他向各个委员提出了“两化一板”的要求:
“你们提供的材料是我报告的基础,工作概况要条理化,成绩要数字化,特别需要的是生动的样板。”
“两化”倒是容易,“一板”却难了。委员们都很为难,主席却像产房外的家属一样,已经琢磨得出孩子的声音笑貌,仿佛看到了在改选大会上宣读这篇作品的结果:得到了全体会员的热烈回应,一致赞成他继续连任。
“数目你们不给我,我也能搞到的。现在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