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1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它强调的是到“田野”中去,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并且要在其中工作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确定了研究问题或现象后,不要带任何假设进入“田野”中。进入到“田野”后,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研究现象,理清其背后的逻辑,找到解释的因素。
既然是要开展实地研究,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就是调查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调查地点显然不能随便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实际条件等要求来谨慎科学地选择。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类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田野点”。一般来说,如果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一个尚未被世人所了解的已存在的,或者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那么调查地点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存在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和特征就是可以选择的调查点,当然调查点的独特性越突出越好。如果研究问题是解释性的、理论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要对其进行理论抽象思辨,那么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对严谨,需要调查者多方综合比较,有相对充足的理由。
获准进入“田野”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实际距离融入“田野”生活,走进被调查群体还有相当长的路。你要尽快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并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这也是进入田野后的关键性任务。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尊重去获得当地居民的习惯与认可。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无论研究者的身份是否公开,都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录音录像,或者公开被调查者的信息、言论。尊重被调查者及其权益,是每一个研究者应有的和必需的职业道德。
当你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敞开心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疑,研究者投入感情越多,就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调查者。但同时因为陷入的感情越多,研究者就越难保持客观性和敏锐性,变得过于想当然,甚至还会偏离事实真相。这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警惕和注意的一个严重问题。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逐渐适应一个“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过程。但是,你要记得任何偏离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帮助你的被调查者,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所以头脑清醒地保持情感和理性的分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完成“田野调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你完成以上准备顺利进入“田野”后,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资料的收集了。通过观察和访谈,或以寻求口述等方法收集各种资料,记录“田野”日志。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然后再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实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研究者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概括、总结、抽象,识别社会现象的真实面目,找寻人们行为的模式、社会事实的逻辑,发现并解释所研究问题的真正原因,以达到通过一个“田野点”,来理解整个社会的研究目标。
(摘编自袁方《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材料二:
温情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该保持一种共情的态度。敬意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对于持有温情与敬意“心态”的研究者来说,“田野”中的现场感具有特别的意味,无论是发生在身边还是远方,都能给我们带来对真实社会的感受和洞察,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当下很多大众平台都会使用智能算法来推送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大多是普通用户,其中不乏以流量和关注度为目的的信息炒作者。在主要信息源包围之下,人们常常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野点”的选择需结合研究问题、方法与实际条件综合考量,不能随意确定,这是保障调查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
B.田野调查中,调查者投入的情感越多就越影响调查的客观性,研究人员须经历“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
C.研究者应持有温情与敬意的“心态”,通过深入田野的实践,获得对真实社会的直接感受,避免陷入虚构认知中。
D.网络田野调查借助互联网能迅速接触研究对象,尽管失去了身临其境的优势,但仍然可以作为田野调查的有效补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者在获得被调查者信任后,仍要尊重他们,如果不经被调查者同意而公开他们的信息,就可能会使调查陷入困境。
B.田野调查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过分析归纳的多次循环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研究人员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调查问题。
C.在信息爆炸时代,虽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自由,但也容易导致个体陷人“信息茧房”,难以了解真实全面的社会现实。
D.网络田野调查虽然能通过远程互动拓展调查的应用范围,但由于缺乏现场的体验,研究结论的深度和真实性存在较大局限。
3.下列有关“田野调查”的案例,其研究问题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学团队进入一所“集团化托管”、学校,收集学生家庭、学校文化氛围的数据,评估“集团化办学能否打破文化再生产”的课题。
B.研究者进入某共享办公空间,与四十多位自由职业者共同办公,通过观察和拍摄的方式,记录了该共享办公生态的完整面貌。
C.某学者加入一处位于城郊的快递共配站,全程跟车记录,最终绘制出站点的运作流程图以及高峰期与常态期的对比表。
D.人类学家以“露营者”身份进入某“数字游民”营地,与远程工作者同吃同住,完成了三万多字的“移动办公社群日常志”。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田野调查”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石钟山记》中,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过程与“田野调查”的理念存在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节选)
柳青
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下车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
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脚地上铺开来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那杆一巴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