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96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工业、商业的融合应用,是我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文艺创作的赋能,我认为在“降本增效”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在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由多模态AI“执笔”的创作越来越多,人们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或描述初步构想,AI便能快速生成文字、绘画、视频甚至3D模型,传统创作流程被重构,创作周期大大缩短。比如,AI可以快速画出和《千里江山图》一样磅礴的画作,传统动画制作中需要数周完成的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工序,现可通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实现即时转化。在这背后,是AI对人类历史上海量文艺素材数据的学习训练,不但将历史素材转化为即时创作资源,还能突破艺术门类壁垒,比如组合出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感的交响乐。在这个过程中,重复性劳动被AI工具大量替代——AI语法自动纠错,AI配音系统可捕捉真人韵律生成拟真语音,AI视频工具将特效添加从专业工序简化为模板替换。AI赋能下,创作不再局限于技术门槛,而是更多地倚重创作者的思想本身。
当然,也有不相通的地方,主要在价值与人文方面。工业、商业以量化结果为导向,比如成本降低多少、良品率提升多少,目标明确且可衡量,而文艺创作以艺术性的情感表达和价值传递为核心,在这方面,AI难以替代人类独特的创造力。
AI可快速模仿《千里江山图》的笔触,却无法重现王希孟作画时“江山入梦”的生命体验,那种基于身体记忆与文化情境的情感共振,是代码难以企及的“在场感”。另一方面,“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捕捉鲜活素材。比如,电视剧《人世间》《山海情》等优秀作品的成功,正是源于对普通群众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再现,“脚要踩在泥土里”。这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而的“创造力”仍受限于既往训练数据的关联性,难以突破既有范式。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创作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价值的表达。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艺人对传统的坚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对东方美学的当代诠释,皆源于创作者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与传承。技术可以提供表现手段,但“表达什么”与“为何表达”始终是人类的主体性命题,这是无法被算法复制的维度。
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需清醒认识到:当AI绘画以每天百万张的速度生产“美”,真正的艺术反而可能湮没于信息洪流。我认为,文艺创作要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避免陷入“高效但空洞”的陷阱。AI时代,文艺何为?答案或许就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科技为艺术提供基础工具,而人类以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和思想为作品注入灵魂。
(摘自贺晗《“表达什么”与“为何表达”,无法被算法复制》)
材料二:
最近,《哪吒2》的爆火,让大家对动画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问动画电影会不会取代真人电影?我认为不会。动画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电影的主流依然是真人电影,只有真人演绎的电影才能最充分地传递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以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为例,动画的形象再经典,也无法取代六小龄童细腻而富有创造性的演绎。将来AI生成的虚拟形象,即使和真人再像,也不可能取代真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赋能文艺创作在“降本增效”方面作用显著,能缩短创作周期,降低技术门槛,使创作更聚焦于思想本身。
B. AI能够突破艺术门类壁垒进行创作,如组合出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感的交响乐,这得益于它对海量文艺素材的学习。
C. AI时代文艺创作 关键在于追求高效高产,利用AI技术每天生产海量作品以占据信息洪流的主导地位。
D. AI做导演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按流程推进,无法像人类导演那样有灵光乍现的创造性时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捕捉鲜活素材,AI就能突破数据关联性的限制,创造出突破既有范式的优秀作品。
B. 材料一主张“科技是基础工具”,材料二用“风筝”比喻AI,强调人类对创作的主导权不可动摇,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C. 材料二以六小龄童演绎的孙悟空为例,论证了AI生成的虚拟形象不应该出现在真人演绎的电影中的观点。
D. 根据材料二观点,若AI能完美模拟人类导演的“灵感迸发”,则人类应主动让渡创作主导权,由AI掌控艺术生产全过程。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动画工作室宣称将启用AI导演系统,自动完成分镜绘制、角色动作生成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取代人工创作。
B. 某电影公司导演专注打磨角色情感线,使用AI辅助生成特效场景,将原需手工绘制数月的星空镜头压缩至3天完成。
C. 拍摄某科幻电影时,导演坚持由真人演员完成关键哭戏,认为AI无法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层次。
D. 某动漫剧组在后期制作中运用AI进行画面调色,但最终由摄影师根据艺术表达需求做调整与修改。
4. 两则材料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位作者在人类主体与AI创作的关系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请概括这一立场包含的核心要点,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高一年级展开“AI与语文学习”的辩论会,有同学提出“有了强大的AI工具,语文学习无关紧要”。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列出你反驳的要点。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AI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肯定AI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技术赋能,但强调文艺创作的核心仍是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提出需平衡技术与人文。材料二则通过导演视角,指出AI在程式化工作中的辅助价值,但坚持艺术创作必须由人类主导,以保持情感真实性和创造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关键在于追求高效高产”错误,材料一结尾明确警示要“避免陷入‘高效但空洞’的陷阱”,并强调“人类以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和思想为作品注入灵魂”。材料一主张的是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与平衡,而非单纯追求高效高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 石
陈春成
他卧床之初,儿子捧来一堆山水图轴,有些是家中旧藏,有些是新搜罗的,令人在四壁张挂,给他解闷。又搬走他床前那架旧漆屏,换成绘了四时山水的四扇屏风。春和夏在他脑后看不见,一侧头看到的是一面秋景,画的是连山绝壑、苍烟红树,上书“千崖秋气高”。对着满屋的峰岫环列,他知道这是古人所谓“卧游”,可看久了只觉得浓墨团团、青绿晃眼,于是他让人尽数撤去山水图轴,只留着那屏风。对他来说,山的嶙峋,一向是要以脚底来感触的——那双如今已无知觉的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