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25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份联合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个体建筑形象与群体建筑形象之美的构成部分。栏杆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而特别的美感。
栏杆是富于“诗意”的建筑空间形象,当然,其基本功能还是实用。
栏杆,亦称阑干,指那种存在于建筑环境中的阻拦之物,可用竹、木、金属或石材等营造。阑干,原具遮拦的纵、横构造,所谓“纵木为阑,横木为干”,此之谓也。阑干的本义向人证明,中国个体、群体建筑的所谓阑干,首先是以木为材的。说起栏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这样解释:
栏杆是台、楼、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防止人和物下坠的障碍物,其通常高度约合人身之半。栏杆在建筑上本身无所荷载,其功用为阻止人、物前进或下坠,却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故其结构通常都很单薄,玲珑巧制,镂室剔透的居多。
根据这一解释,我们至少可以明了如下几点。
栏杆作为阻拦之物,是依存于一定建筑个体的,如依存于台、楼、廊与梯等,有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佛塔上也有栏杆,有的桥梁也是有栏杆的,因此,栏杆是一种颇为普遍的建筑构件。
栏杆作为障碍物有两个实际用途:一是筑一栏杆,阻止人、物前进,实际上栏杆是建筑空间的又一种隔断方式;二是防止人、物下坠,栏杆是建造在高出于地面的建筑形体之上的,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栏杆的用材固然多种多样,但其造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身无所荷载,而且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栏杆具有空间的通透性。如果有一堵栏杆挡住了你的视线,那一定不是栏杆,而是一面墙或一堵壁了。
栏杆还有一个别名,叫钩阑。在宋人的一些画作里,有钩阑形象,可以见出那是木质镶铜的构件。
钩阑,也便是勾栏。勾栏者,宋元时代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与腰棚(看席、观众席)。所谓勾栏、瓦舍,指俳优、艺人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物上一定设有栏杆,时间久了,人们就将这种具有栏杆的戏台、剧场之类称为勾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述东京开封的勾栏情状,说“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戏曲及勾栏盛况。明之后,勾栏似乎“沦落”于风尘,有时也是青楼、妓院的别名,带有“烟花”的情味了。
最早的栏杆如何造型,这很难说。从汉画像石与冥器造型中可见其早期的样子,但一定不是最早的。从冥器造型看,汉代栏杆以木为材,由横木、直木相构,有的造型上还有纹饰如鸟兽纹等。
在云冈石窟中部第5窟里,我们可以见到窟门高处刻有曲尺纹阑干。梁思成《石栏杆简说》云:
这种形制,直至唐末宋初,尚通行于中国、日本。除去云冈的浮雕与敦煌许多壁画外,这种栏杆的木制者,在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及其他许多的遗物上,在国内如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及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壁藏等处,都可见到。
最早的栏杆主要以木为材,这毋庸置疑,后来发展为主要以石为材。石栏杆,比较多见于宫殿、坛庙建筑,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北京故宫与天坛见到许多石栏杆造型,这些石栏杆主要建造在石质须弥座上。在庞大、坚实的须弥座四周,都是这种石栏杆。
栏杆的形制很丰富,但在千百年的建筑实践中,栏杆的营造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北宋颁行的《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称,钩阑之制有一定之规,比如“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这段引文因涉及栏杆的诸多专用术语,而令人不大能彻底了解宋及宋以前石栏杆“重台钩阑”的造型与各部分的比例,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引文中,了解关于栏杆的形制与“语汇”。
宋代以及此后,是尤其讲究“规矩”的时代,大凡建筑规矩,往往有一些科学理性的意义,即结构本身的科学技术要求,以及由此延伸的审美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包容于建筑造型的实用理性,即政治伦理的意义。不同建筑的栏杆有不同的做法,宫殿、坛庙、陵寝建筑的栏杆尺寸、造型与用材及其规格等,自当不同于站在那里抛绣球的小姐闺房的栏杆,这是毋庸赘述的。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栏杆古作阑干,原是纵横之义。纵木为阑,横木为干,由字义及建筑用料的通常倾向推测,最初的阑干,全为木质是没有疑义的。栏杆亦称钩阑,宋画中所常见的,有木质镶铜的,或即此种名词的实物代表。
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一种极有趣味的部分。在中国文学中,也占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栏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建筑环境中的建筑构件,有多种名称,多存在于台、楼、廊、梯等建筑物的边沿上。
B. 栏杆依存于多类建筑而普遍存在,一般而言,具有空间通透性的为栏杆,能遮挡视线的多为墙或壁。
C. 从汉冥器造型上并不可窥见最早的栏杆造型,但可见汉代栏杆以木为材,在造型上已出现了多种纹饰。
D. 栏杆亦称钩阑,常见于宋画中,其“诗意”的美感不仅体现于建筑空间形象上,也体现在唐宋诗词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冈石窟第5窟里的曲尺纹阑干,与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的木制栏杆,形制是相同的。
B. 《营造法式》对“重台钩阑”规制的说明,表明当时栏杆营造已从实用需求延伸出规范与审美。
C. 根据《中国建筑的特征》对“词汇”的解说,作为一种建筑构件的栏杆也属于建筑的“词汇”。
D. 从“纵木为阑,横木为干”的本义以及早期实物来看,木质栏杆肯定是中国栏杆最原始的形态。
3. 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白居易《题岳阳楼》
C.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下图为“坐凳栏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类栏杆加以评点。
5.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栏杆在材质、形制及功能上的变化特点。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围绕栏杆展开,材料一从建筑构件角度,阐述栏杆的材质(木到石等)、形制(从简到规)、功能(实用到附加)及文化演变;材料二侧重文学与建筑艺术,提及栏杆的诗意、早期形制。二者互补,展现栏杆在建筑与文化领域的多元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在造型上已出现了多种纹饰”错误。依据材料一“从冥器造型看,汉代栏杆以木为材……有的造型上还有纹饰如鸟兽纹等”可知,原文仅提及“纹饰如鸟兽纹等”,未说“多种”。
故选C。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节选)
曹雪芹
凤姐吃毕饭,就有宁国府中的一个媳妇来领牌,为支取香灯事。一时登记交牌。秦钟因笑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宝玉道:“怎么咱们家没人来领牌子做东西?”凤姐道:“人家来领的时候,你还做梦呢。我且问你,你们这夜书多早晚才念呢?”【补前文之未到】宝玉道:“巴不得这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