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00字。
获得教养的途径
南京市大厂中学  陈文忠、赵晓雷
【教学设想】
    任何科学与哲学的发展都取决于问题探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大有裨益。
  一、“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定位
  1.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探讨是一切发展的动力。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人们发现思维的客观要求。任何发现都是首先发现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2.从学习方式角度看,问题探讨并非凭空而生。首先,它有科学及哲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它已有实践,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使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文本教学,成效显著。
    问题探讨的目的是培养语文素养,探讨不能游离语文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深入探讨的基础应当立足学习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内涵,理解和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中获得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问题探讨,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思考意识。阅读文本,就是和作者作心灵对
话,这种心灵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沟通和理解,更在于积极思维,推进了人透视问题的深度,拓展了人的观察视野。课改要求有创见地阅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能发现问题,对学习材料作比较辨析,对问题作假设推理,在探讨在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他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用“三步法”完善问题探讨全过程
  一般认为问题探讨学习方式侧重的是探讨。具体来说,就是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应该说教科书预设的探究题既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也是提示学习方法的例子,价值很高,但这些探究题的预设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不仅仅在课堂学习如此,一切阅读都要有此意识,有所运用。
    问题是思维的种子,治学第一要略就是培养问题意识、发展问题思维。当然课堂学习要有序高效,必然要有问题的预设,必然在问题提出后加以思考,讨论解决。所以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两部分:提出问题,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二者互相促进,统一体。
    科学的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以下三步:
    1.围绕专题和文题,自我提问,回答。阅读文本,对照比较,初步探讨。
    2.抓住核心和关键,提出有价值高质量问题,深入探讨。
3.落实文本,品味语言,咀嚼回味,细细探讨。
【教学实录】
    教学要点:
    1.能理解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性。
    2.对读经典获得教养这一命题,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品析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自读《贵在一个“新”字》明确:
    (一)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1.疑点无处不在;
    2.要重视积累;
    3.要有批判和怀疑精神;
    4.要注重方法,勇于实践。
    重点: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明确对象,“为什么”追究原因,“怎么办”提供对策。
    [新课导入]
    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自我问答]
    师:看到文题,你有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
    生1:我的问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读书、欣赏、创作艺术作品、家庭熏陶。
  生2:还有体育、旅游、朋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