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20970字。

  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025年8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是观察历史的形而上尺度”,也是理解中国古文明的密钥。中国人是对山水自然情有独钟的民族,李泽厚甚至认为,在山水自然中浸染出来的“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寄情山水,隐逸江湖,从来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在古代,河流可能更具有交通、经济乃至社会意义,也就是说,在自然属性之外,河流还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古人对江河湖海的理解与情感也和今人远远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没见过大海的古人来说,大江大河通向广袤无垠的四海八荒,大江大河就是海,代表的就是遥远陌生的未知世界。如果说乡土是家乡,是此在,是周而复始的熟悉的静态生活;那么江湖就是他者,是远行和异乡,是流动和逃离。
  历史学者魏斌多年来悉心研究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关系”,著有《“山中”的六朝史》,在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他认为,山中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程度上的逃离性,是试图逃逸出国家权力的文化共同体。这是山居的本意。东西方差不多同时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文化影响却颇有差异。在西方,山中修道院主要仍是作为一种信仰现象而存在。而在中国,以山寺、山馆为代表的山林文化空间,却溢出了信仰范畴,逐渐内化于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化性的逃离者造就了超越的山水,而社会性的逃离者造就了侠义的江湖和山林,二者都是绵延中国历史中的内容”。
  山林和江湖一样,在中国文化里极具象征意味。历史上的山林和江湖之间,充斥着失意政客、落魄文人、贬黜官员、不合于群的行为乖张者,以及放浪形骸、纵情山水的各色人等。人们从名利场逃离,从乡土社会中逃离,从蝇营狗苟钩心斗角或剑拔弩张中逃离,山水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灵寄托和自由挥洒的精神空间。钱穆将中国文化区分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他说:“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中国主要乃一静态社会,而江湖则为其静态下层一动态,……”概言之,社会化的山水即为江湖,也可以说江湖就是人格化的山水,是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灵性的山水。江湖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既有天人合一的飘逸空灵,也有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还有“伦常日用”的世俗烟火。江湖以其多重形式和不同侧面的“逃离性”,冲击着世代相传变动不居的乡土社会。
  (取材于黄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探寻江湖的渊源,还需要远溯先贤对水的认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分析,“江湖”这个词自诸子百家就有了特殊意义,水是流动的,动就摆脱了呆板而更具灵性,这似乎也符合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生命的体验哲学。因此孔子认为:智者乐水。而后朱子阐释说,聪明人通晓事理,才情学思如流水一般灵动;老庄哲学则认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无疑为“江湖”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是理解中国古文明的密钥,它承载着人们的诸多情感,中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 在古代,河流作用重大,具有交通、经济、社会意义,现在其社会意义已经消失。
  C. 山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文化内涵也有明显不同。
  D. 山林和江湖具有象征意味,是社会化、人格化的山水,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性灵。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逃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逃离与江湖有着密切的关系,逃离性是江湖的重要属性。
  B. 逃离分为文化性和社会性两种,二者并存于中国历史中。
  C. 逃离的人群类型虽比较复杂,但逃离的初衷却是相同的。
  D. 逃离的形式多样,冲击着世代相传变动不居的乡土社会。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先贤对水的认知丰富了“江湖”的内涵,有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文人的精神世界。
  B. “庙堂”与“江湖”意义本毫不相干,用儒家思想关联后,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C. 文人士大夫只有在人生困厄的时候才会选择退出庙堂,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踏入了江湖。
  D. 江湖文化与专制文化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
  4. 下列句子中的“江湖”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江湖”的含义区别最大的一项是(   )
  A.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B. 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
  C. 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
  D.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江湖文化产生的原因。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江湖文化”展开深度探讨,从山水意象到文人精神世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阐释体系。材料一以历史学视角剖析山水的文化隐喻,揭示其作为“逃离”空间的双重属性;材料二则从哲学渊源切入,通过儒道思想解析江湖的文化基因。两文互补地展现了江湖文化作为中国文人生存智慧和精神家园的多维面貌,既有对权力秩序的疏离,又蕴含积极入世的情怀,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间的精神张力。
  【1题详解】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延楼记
  (宋)杨万里
  予尝夜泊小舟于峡水①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贾则楚之羁也。大者宦游之楼船,而小者渔子之钓艇也。岸有市焉。予蹑芒履、策瘦藤以上,望而乐之。
  盖水自吉水②之同川入峡,峡之两崖对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纵一横。石与舟相仇而舟与水相谍,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下视皆深潭激濑,黝而幽幽,白而溅溅,过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