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870字。
A10联盟2024级高二上学期9月学情调研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破解未成年人上网的新难题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早已将上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针对各类未成年人上网乱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未成年人模式得到普及,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传播、游戏短视频沉迷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然而近期,一些涉未成年人上网用网的新乱象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因粉丝“互喷”,中络“开盒”,进而被网络欺凌;某短视频博主摆拍“姐弟互殴”剧情,借未成年人牟利……这些行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又往往容易逃避监管,甚至成为监管死角。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加,进一步引发家长担忧。新型有害内容披上“伪装”,更易突破未成年人心智防线,传统治理手段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战。对此,监管部门响应迅速。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提出聚焦各类新情况新表现,做好问题整治。
新型乱象之所以较难治理,在于其善于隐匿,并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不少不良信息不再明目张胆,而是以“擦边”等形式变换为“软色情”“软暴力”;有的则与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络流行文化相结合,以卡牌、动漫等为载体,加以包装美化。另一方面,新载体、新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侵害者深谙未成年人的兴趣点,用短视频算法精准推送不良亚文化。某些社交应用的“悄悄话”“阅后即焚”等功能,被用来传播不良信息、实施网络骚扰,为监管追责设置了障碍。
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治理手段需要与问题一起“进化”,努力应对新情况、破解新难题。跳出“出了问题就整治,整治过后又出新问题”的“循环怪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从各主体各自为战到全社会协同共治的转变,如此,才能建立起长久有效的解决机制。
面对技术双刃剑的考验,我们需要更精细的防护网。要推动平台利用技术优势主动防御,提升对新型有害内容的识别拦截能力,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功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今年4月起,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模式正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初步实现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应用商店的三方联动,内容池引入权威机构资源并建立分层体系。相关经验有待不断总结优化,促进技术防护持续迭代升级。
根治乱象,需激活多元共治的生态系统。去年某平台因落实青少年模式不到位等被处罚,这也警示企业,唯有将保护要求内化为技术规则与审核标准,才能避免“事后灭火”的被动。而对于那些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则要加快制度供给,不断细化规则,尽量减少监管盲区,避免让一些违规主体有机可乘。家长要有效提升网络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相关部门也需畅通举报途径。
专项行动既是对当下问题的精准施策,更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唯有将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社会共治有机结合,才能在数字浪潮中为未成年人筑起坚固的“成长防线”,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精神绿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8日第5版)
材料二:
为遏制游戏对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这一规定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治理未成年人上网乱象,效果显著,但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冒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B.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应该更新治理手段,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御,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建立长久有效的解决机制。
C. 调研发现,不少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在周末和节假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超八成的受访未成年人欺骗长辈帮忙实名认证。
D. 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放假在家则自制力较差,利用手机上网,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影响了返校后的学习状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主流媒体都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问题进行了密切关注,可见这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最关心的青少年问题。
B. 两则材料都举出了一些实例,将未成年人上网可能带来的问题具体化,既让文章更具针对性,又能起到警醒的作用。
C. 材料一结尾的“精神绿洲”一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来构词,生动形象,这种方式和“文化沙漠”一词异曲同工。
D. 材料二的开头列举一系列数字来说明上网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作者重事实的态度。
3. 根据材料内容,用原文中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每空不超过6个字。
当下,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未成年人心智不够健全的特点,利用新技术、新载体,将不良信息和网络流行文化相结合,对它们进行①________后再推介;同时,不法分子还熟知未成年人的兴趣点,给他们精准推送一些②________,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要构建起更精细的防护网,相关平台应该主动防御,提升对新型有害内容的③________,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功能。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侧重点有何不同?作者在文中也都提出了多元共治的思想,多元共治的具体内容又有何不同?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通过两则互补性文本形成立体论述。材料一以“问题-对策”为框架,先指出现有治理成效,再剖析新型网络乱象的技术隐匿性,最后提出技术升级、制度完善、社会共治的三维解决方案,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式思考。材料二则通过具体数据和教育案例,实证分析游戏防沉迷政策的实效与漏洞,突出家校协同的迫切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超八成的受访未成年人欺骗长辈帮忙实名认证”错误,扩大了范围。材料二明确提到 “超八成受访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玩网络游戏时间都超过了国家规定,其中,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的有849人,占比77%”,并非“超八成的受访未成年人欺骗长辈帮忙实名认证”
故选C。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像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下巴上几根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定居的,我格外珍重。走了整整一天,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都让我联想起熟悉的人,便朝着它们喊绰号。尽管走了一天,我一点也不累,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都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旅店,只说:“你走过去看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