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020字。

  河北省衡水市高中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质检(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使我们反复地呈现历史,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永远是一棵常青树,无论你个人的态度如何,总不可能将它砍倒。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历史”和“剧”的结合。有的侧重于“历史”,即所谓的“正说”;有的侧重于“剧”,即所谓的“戏说”。前者多取材于正史,并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观众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认识鸦片战争”,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正说”剧虽然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注意要把握住“度”,即菜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吴子牛导演的电影《南京1937》在叙述中国曾遭受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历史大劫难的同时,虚构出了成贤医生那个中日混合的家庭悲剧。国家的大悲剧和家庭的小悲剧相互映衬,使人们对那场民族劫难有了更深的认识。“正说”剧大都取材于关系国家安危甚至兴亡的历史大事或历史要人,注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比如表现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电视剧《司马迁》,弘扬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电视剧《延安颂》,歌颂公正无私的为官作风的电视剧《包青天》,等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人们尽管对于“正说”剧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成败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正说”的态度和做法却并无异议,有异议的是近年热度不减的“戏说”剧。“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不注重还原、再现历史,而注重以“游戏化”的态度消解、重构历史。掀起“戏说”浪潮的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戏”,即《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宰相刘罗锅》则推波助澜。《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历史上确有其人,关于他的出身,乾隆曾赐诗刘墉,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刘墉的确不曾依附和珅,却从没有电视剧中那些与和珅针锋相对的精彩场面,关于他清正而滑稽的材料,多见于民间传说。正如主题歌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与“正说”剧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性相反,“戏说”剧注重的是娱乐性,但是不论“正说”还是“戏说”,都有历史的影子,只是取材的对象、叙述的视角、所站的立场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戏说”剧“戏”中有“正”,没有彻底滑进庸俗主义的泥潭,而是寓庄于谐,只是其严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不大。
  (摘编自陈吉德《正说•戏说•假说•胡说——论历史剧的四种言说方式》)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创作历史话剧《屈原》时,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剧中屈原定位在四十岁左右,即人生的中年(据郭沫若研究,屈原死于六十二岁)。剧本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之中,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因此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具有强大生命力,它会反复出现在影视镜头中。
  B.莱辛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历史剧虚构问题的看法是相同的,都认为历史剧的虚构应该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
  C.“正说”剧以严肃态度力图全方位地再现正史,“戏说”剧则以“游戏化”态度消解历史,完全缺少思想的严肃性。
  D.“失事求似”的理念能让剧作家不必拘泥于史实,对历史进行新的解释阐发,从而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鸦片战争》较完整地再现了历史本身,因为这部影片坚持了客观还原历史的立场。
  B.“文以载道”是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正说”剧创作都在有意识地继承这个文化传统。
  C.“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自然会削弱官方立场,强化民间立场与民间叙事。
  D.历史剧如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关于“‘正说’剧可以虚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认为:历史剧是“向过去的时代取材”,其创作原则为“维持历史的忠实”。
  B.史书对孙子少有记载,但电视剧《孙武》根据春秋情境合理想象,塑造了孙子形象。
  C.电视剧《新白蛇传》叙述了白蛇白素贞跟许仙相识、相知、相爱,终结伉俪的故事。
  D.俄国阿•托尔斯泰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4.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请从论述对象、论述内容两个角度概括二者的不同。
  5.课文《苏武传》中有卫律逼降、苏武牧羊、苏家惨况三段史实,如果你是导演或剧作家,为了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你会对哪段史实进行历史还原,对哪段史实进行情节虚构?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并且对选择虚构的情节给出设计轮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乡
  沈从文
  我很无聊地在船上过了四十天。忽然船已到了辰州关,十年来的税关还是现样子。就是坐在那高岸石栏杆上的兵士,也仍然还是在那里很悠闲地唱着军歌。①这使我欢喜极了。
  我想上岸去,因为离这地方太久了。我要找我那些熟悉的旧地方,就向税关衙门那大路上走去。走到了近城的地方,我望到一个卖铁器的铺子,②我想起了旧事,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就进了那铁器铺的门。
  这一家铺子里各处仍然是各样铁器、耕田的零件、船上的零件、钓鱼钩、小刀、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