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670字。

  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I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人幸而生于治平盛世,但亦有人不幸而生于衰乱之世。若说历史以人为主,要人物来创造来持续,则似乎在治平盛世所出人物会较多,又较胜;在衰乱之世所出人物会较少,又较劣。唯其所出人物多又胜,因此才成其为治平隆盛之世;唯其所出人物少又劣,所以才成其为衰乱世。我想普通一般想法应如此,但根据中国历史看,却并不然。
  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我此所谓历史人物,乃指其能对此下历史发生作用和影响言。而此等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显然是生在乱世衰世的,更多胜过生在治平盛世的。此有历史事实为证,不容否认。譬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物。但他生于春秋末期的衰乱世,霸业已尽,时代将变。可说此一时代,已濒临旧历史传统崩溃消失的末路,势已不可收拾,谁也挽回不过此一颓运来。孔子以后,如孟、荀、庄、老诸子生于战国,论其时代,更不如孔子。那时天下大乱,残局日破日坏,更是无可收拾了。然论开创此后历史新局面,能在中国此后历史上具有无比的大作用大影响的人物,我们总不免要数说到先秦。试问先秦人物,岂不全是些衰乱世的人物吗?
  ……
  在中国历史上,凡逢盛世治世,如汉、如唐、如明、如清,所出人物反而比较少,他们对此下历史之作用与影响也往往比较小。至于衰世乱世,如战国、如汉末、如三国、如宋、如明末,所出人物反而比较多,其对中国历史此下之作用与影响也比较大。我们若从二十四史中,把各时代人物作一全面的统计,便可知我前面述说之不虚。
  诸位当知,此处实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项伟大精义所在。历史只是人事记载,衰乱世自然多记载了些衰乱事。这些大人物,反而很少得记载上他们当时的历史,然而他们却转成为此下最伟大的历史人物。这道理也很明白,一人物生于治世盛世,他在当时某一事业上有所表现,他所表现的即成为历史了。但在事业上表现出其为一人物,而人物本身,则绝非事业可尽。因此,只凭事业来烘托来照映出一人物,此人物之真之全之深处,则决不能表现出。人生衰乱世,更无事业表现,此人乃能超越乎事业之外,好像那时的历史轮不到他身上,但他正能在事业之外表现出他自己。他所表现者,只是赤裸裸地表现了一人。那种赤裸裸的只是一个人的表现,则是更完全、更伟大、更可贵,更能在历史上引起大作用与大影响。
  此项理论,实应为历史哲学上一大问题。我们固可说,所谓历史人物,则必须该在历史上表现出其事业来,才见其人历史性之伟大。人若不在历史上有表现,何从见其在历史上之地位与价值。如此说来,衰世乱世人物,自然比不上治世和盛世。普通就一般历史言,似乎人物总该多出在治世和盛世,一到衰世乱世,就再没有人物或没有更伟大的人物出现。但在中国历史上则不然。唯有中国,却能在衰乱世生出更多人物,生出更多更具伟大意义与价值的人物,由他们来持续上面传统,来开创下面新历史。他们的历史性价值,虽不表现在其当身,而表现在其身后。此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精神真价值所在,亦即中国历史上一项最有意义的特殊性。
  (摘编自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材料二:
  史界因果之劈头一大问题,则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耶?换言之,则所谓“历史为少数伟大人物之产儿”“英雄传即历史”者,其说然耶否耶?罗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试将其中十余人抽出,恐局面或将全变。”此论吾侪不能不认为确含一部分真理。试思中国全部历史如失一孔子,失一秦始皇,失一汉武帝……其局面当何如?佛学界失一道安,失一智,失一玄奘,失一慧能;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陆九渊,失一王守仁;清代思想界失一顾炎武,失一戴震,其局面又当何如?其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人物出在治平盛世的多而胜,出在衰乱之世的少又劣,反过来对历史产生了作用和影响。
  B. 春秋末期,旧历史传统已濒临崩溃消失,面对这一现状,孔子扭转了颓势,开创了此后中国历史 新局面。
  C. 唯有在中国,衰乱世的历史人物比治盛世的历史人物更具当代意义与价值,这是中国历史特殊性的一个表现。
  D. 在梁启超看来,“历史的人格者”是指在历史中起主动作用而能影响社会的人物,如孔子、秦皇汉武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人物如果不能在事业之外表现出他自己,那么他就难以称得上伟大、可贵,在历史上也难以有作用。
  B. 清人赵翼有诗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可以由材料一的理论来解释。
  C. 从古至今,“历史的人格者”呈现出由少到多的渐进变化,其背后应与垄断的打破、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有关。
  D.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鲜明的思辨色彩,这启示我们,要想做好历史研究,离不开严谨清晰的哲学思考。
  3. 材料一省略号部分省略了一些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这部分内容的一项是(   )
  A. 东汉光武帝时,严光除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B. 两汉经学首推郑玄。郑氏生在东汉末期,身经党锢,下接黄巾之乱,死在献帝建安五年。
  C. 南宋末年,国家将亡,出一朱子。就其在宋以后中国历史上之作用与影响言,殆可埒上孔子。
  D. 明初,一辈开国人物如刘基、宋濂等,都在元代黑暗时期中养成。
  4. 梁启超认为罗素的观点“确含一部分真理”,这样表述有何论证效果?
  5.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看待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关系上,各有怎样的侧重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历史人物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钱穆强调中国历史中衰乱世反而孕育更多伟大人物,他们超越时代局限,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则提出“历史的人格者”概念,指出随着文明演进,历史主体从少数英雄向大众转移。两文均体现了对中国历史特殊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历史哲学的辩证思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国历史人物出在治平盛世的多而胜,出在衰乱之世的少又劣”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若说历史以人为主,要人物来创造来持续,则似乎在治平盛世所出人物会较多,又较胜;在衰乱之世所出人物会较少,又较劣。……但根据中国历史看,却并不然”可知,原文说的是“但根据中国历史看,却并不然”,可见作者否定这一说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阳升落和高低来判断时间,安排生产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投影的长短来测节气、定农时的,也可以用来测定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刻。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计时工具叫“秤漏”。它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桶,通过一根细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个小水桶中,通过称它的重量就实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