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其中本月名句名篇默写命题范围为:《谏太宗十思疏》、《师说》、《离骚》、《阿房宫赋》、《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燕歌行》、《蜀相》)。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了不起的汉字
问一: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汉字,但对汉字并不一定真正了解。究竟何为“汉字”?
答一:汉字既不是指汉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汉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中国和海外华人所通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中国古代并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先秦时代称“文”“字”“书”“名”“书契”等,秦代才将“文字”连称,近代称“中国文字”。到了现代,“汉字”这个名称才流行开来。
问二:一种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二: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文字系统,都是在借鉴、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汉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随,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
问三:那么,汉字到底起源于何时?
答三: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形成,目前仍是学者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汉字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史记》对夏代世系就有详细记载,这透露出司马迁撰写《夏本纪》时,可能依据了流传下来的早期文字记录。
问四:同样是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早早地消亡了。汉字为何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答四:总体来说,一种文字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创造出这种文字的文明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衰落乃至消亡。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最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适应汉语的各种变化,不断完善其记录语言的功能。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汉字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超方言功能,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书面语中都使用汉字,不会因为方言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从现实看,汉字也完全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工具属性。比方说有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被发现了,运用汉字的形声造字法就能够很便捷地造出一个新的字来记录它。
问五:但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是否也经历过危机?
答五:汉字遭遇的最典型困境有三,首先遇到的便是构形的困境。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来构造文字符号。但这种造字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符号众多,而且复杂的抽象概念以及语言中的虚词等无形可象的,就难以构造记录符号。先人们运用“同音假借”和形声造字法,使汉字实现了构形困境的突破。汉字发展的第二个困境是书写和阅读效率之间的矛盾。往往字的构形越复杂,符号自身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辨识就更容易,对阅读理解字义也更有利。但形体符号太复杂就会影响书写效率。因此,汉字形体符号的省简就成为贯穿汉字体系发展的主线。汉字系统通过自身的发展,在简化形体过程中,经历了从描摹客观物象而形成的篆体,变为抽象点画组合的隶书,后来又确立了楷书,使得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最终确立,解决了书写效率的问题。与此同步,汉字系统通过形声字发展和构形模式的单一化(形声化),使以形符示义和以声符记音相统一,从而突破书写与阅读效率相矛盾的困境。汉字真正面临的危机,是清末在西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虽然并非汉代独创,但因汉代广泛使用而得名,是汉民族主导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其名称在近代已普遍流行。
B. 文字可分为借源文字与自源文字,大多数文字是借源文字,汉字则属于自源文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等息息相关。
C. 相比于已经消亡 楔形文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汉字的超方言功能使不同方言区可用同一种书面语,有效避免了交流障碍。
D.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书写工具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带来了相应的书写问题,我们对此虽不必过分担忧,但也应当采取措施。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二”使用“沃土”“博大精深”等词语形容中华文明,显露出回答者 自豪之情,又与“了不起的汉字”这一题目相呼应。
B. 关于汉字的起源,“答三”认为目前仍无定论,但又基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体现了审慎与科学的精神。
C. 汉字曾遭遇“构形困境”与“书写和阅读效率之间的矛盾困境”,“答五”在介绍了这些困境后,也叙述了先人们突破困境的方法。
D. “答七”用“可能没多久就会被自然淘汰”,直接否定了网络用语会对人们,尤其是下一代的正常表达产生影响或危害的观点。
3. 下列关于语言文字的现象,无法维护语言文字严肃性的一项是( )
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用普通活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课文。
B. 某报社在报纸上开辟专区,为往期报纸上出现的错误勘误。
C. 一些商家采用谐音梗制作招牌,如服装店取名“百衣百顺。”
D. 出版社在出版珍稀宋本影印古籍时,保留了其中的繁体字。
4. “答五”中提到汉字曾面临被废除的危机,请结合材料,推测这一危机是如何度过的。
5.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问变得越来越重要。你从材料中学到了哪些提问技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在生命中的雨
连 亭
母亲哼起了乡间谣曲,我想跟着哼唱,但我不会。母亲的歌声,像沙沙沙的雨声,或者说汇入了沙沙沙的雨声。歌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有着动人的和谐。
父亲从里屋出来,坐在门边换雨鞋。“我得去看看。”父亲说,“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母亲说。说完又拾起中断的歌谣:“伊哎呀——”在母亲的歌声中,父亲把裤腿塞进雨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