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50字。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对AI的冲击最为敏感,文学家在AI面前越来越显得无奈。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能够一键生成万字,根据一张图写出一部小说,它能大幅提升创作者的效率,也具备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的功能。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的个性思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是AI写的《机忆之地》已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人类作家用3个小时,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4万多字的稿件后,从中复制5900多字形成的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23年在《人工智能看哲学》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没有哪门学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学打交道。”202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团队利用生成式AI开发了一款可以与古希腊哲学家们进行对话的系统。
  在历史学研究中,AI也有广泛应用。比如,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指标评价、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基于历代《食货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此外,通过AI制作复原的数字人,诸多历史人物得以“复活”,从教材中走出来,穿越到现实之中。
  科技进展影响考古学的两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带领的团队2016年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他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在郑州至开封段发现宽达30公里的古河道遗迹,证明在公元前1920年前后20年间存在一场持续20年以上的超级洪灾,这正是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它不仅印证了《尚书》中“汤汤洪水方割”的记载,更意外触发了关于大禹治水技术体系的全球大辩论。另一个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发布了一个根据互联网视频训练的基础世界模型————Genie(精灵),可从合成图像、照片、草图生成多种动作可控的环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则可根据一张图生成可供人类或AI智能体游玩的无限3D世界。这在考古发掘、历史场景复原方面,有极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此外,AI在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展现出强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
  《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拍出。
  (摘编自刘钊《AI赋能千行百业,传统文科也不例外》)
  材料二: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作家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哲学也就更需要人工智能。
  B.没有AI对《食货志》的技术处理,研究人员就无法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
  C.《埃德蒙•贝拉米肖像》被高价拍卖,这告诉我们,只要掌握了AI技术,就可以成为著名的画家。
  D.人工智能深深地影响着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也就有必要提前预警,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恶果”。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散发出独特的气韵,这与他们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内化于创作有关。
  B.虽然人工智能的记忆功能非常强大,但是它不会回忆,因而任何动人的情景都不能促使它进行创作。
  C.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也应该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并和人类建立某种社会关系。
  D.人工智能要是产生了自我意识,它的欲望就可能被激发,人工智能就可能会反仆为主而威胁到人类。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详写考古学的两个案例,或许更能凸显AI赋能千行百业的发展趋势。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在比较中清晰地阐明了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C.两则材料都侧重于理论分析,但相较于材料一而言,材料二理性中又透出感性。
  D.两则材料都用了举例论证,材料一旨在说明AI的影响,材料二则为了指出不足。
  4.材料一介绍AI的《机忆之地》时,为什么说是“写”的而不是“创作”的?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4分)
  5.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请根据材料二内容,说明其理由。(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街书楼(节选)
  徐贵祥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老街除了有一幢被称之为“百货大楼”的综合商店外,还有一幢红顶小楼。
  我的故事就从这幢小楼说起。十岁前后我就住在这幢小楼所在的院子里,那个院子叫公社大院,附近还有卫生院、信用社、食品站等小单位。这些小单位的孩子和公社大院的孩子加起来,成立了一个“战斗队”。那时候上学压力不大,很少有家庭作业,每天晚上,不管月黑风高,还是月牙挂梢,都要“打一仗”。东边的学校操场,西边的河湾龙井沿上,北边的百货商店门口,都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