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150字。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论要想写好什么样式的文章,都得讲究结构。歌词是一种最为简练而又富于音乐性的文学形式,所以它更得讲究结构精密。这原是古人共同重视的所谓“章句之学”。
  要想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把它的艺术性提高到顶点,是需要积累的。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章,积章以成篇;要把整体安排得异常妥帖,才能达到圆满的境地。好比要造一座瑰丽宏伟或小巧玲珑的房子,首先得搞好设计,画好图纸,选好材料,一切准备齐全,再把基础牢牢打好,达到杜甫诗中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引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这样逐层进展,从把架子配搭得停当稳称起,到安上一个富丽堂皇的屋顶,完成整个结构的工序是一点也不能草率凌乱的。
  文字是语言的标记,而语言则是传达个人的思想感情,用来感染广大群众,藉以发挥作用的。这又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四肢百骸要长得十分匀称,腰部充实坚挺,骨肉匀称,秾纤合度,两条腿要站得稳,而又轻捷灵活,但传神却在眉眼间。所以古诗人描写卫庄姜的美,先加以形体的刻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终之以神态的表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这末二句是传神的所在,把一个容貌妍丽而又仪态万方的绝世美人活生生地画了出来。唐宋以来的诗家,把传神的字叫作“诗眼”,词家叫作“词眼”(陆辅之《词旨》),画家也有“画龙点睛”之笔。王实甫描写崔莺莺所以能使张君瑞神魂颠倒,也只在“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但这秋波一转的魅力,必须和整体联系起来看,而能转动这一秋波的主宰者,乃在神情的贯注,血脉的流通,把全身的精粹都集中到这“一转”上来。
  所以我们想要把文学作品写得有声有色,充分地表达这种曲折微妙的思想感情,除了“因声以求气”,把语言的疾徐轻重、抑扬顿挫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很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外,还得要求脉络通贯,不使发生一些阻滞。这道理,在刘勰论《章句》时就有了深透的阐发。他说:
  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卷七《章句第三十四》)
  这精义所在,就在阐明想要把一篇作品的结构安排得精密完整,首先得做到层次分明、血液贯注,左顾右盼,或摇筋转骨,务使意脉不断,首尾相辉。恰如明、清声乐理论家沈宠绥、徐大椿诸人所说,要想把每一个字唱得字正腔圆,达到“累累乎端如贯珠”(见《礼记•乐记》)的妙境,就得顾到每一个字的头、腹、尾(参考沈宠绥《度曲须知》、徐大椿《乐府传声》),运用“潜气内转”(见《昭明文选》卷四十)的手法,使这三个部分似断还连,融成一体。
  至于一篇作品,这头、腹、尾三个部分要怎样才能安排得适当呢?刘勰也曾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他说: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以终,则撮辞以举要。(《文心雕龙》卷七《熔裁第三十二》)
  虽则他在这里所说的,可能是指的一般长篇大论,与写精炼的诗歌有所不同,但开首得把所要描述的情态概括地揭示出来,取得牢范全体的姿势;中间又得腰腹饱满,开阖变化,无懈可击;末后加以总结,收摄全神,完成整体。——这是各种文学作品所应共同遵守的规律,不能随手乱来的。
  古代大诗人就很注意每一作品的“发端”(就是起头)。有的飘忽而来,奄有压倒一切的气概。例如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文选》卷二十四《赠徐幹》),谢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文选》卷二十六《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再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的故取逆势,借以激起下文所要铺写的壮阔波澜。例如杜甫的“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杜工部集》卷一《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我们只要了解了这两种发端手法,而且很熟练地把它牢牢掌握住,那全篇的结构也就“胸有成竹”,可以恣情挥洒,不会怎样感到吃力了。
  倚声填词,因为得受各个不同曲调的制约,所以它的规格特别的严,就更得要求结构的精密。
  (节选自龙榆生《词学十讲•第七讲“论结构”》)
  1. 下列对原文“章句之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学者研究文章字句音韵的学问,强调语言形式的音乐性与节奏感。
  B. 一种注重文章结构精密与逻辑连贯的创作理论,所有样式的文章都要注意。
  C. 专指诗歌创作中通过“诗眼”“词眼”传神的技巧,追求局部细节的雕琢。
  D. 刘勰提出的“三准”理论,要求文章开头设情、中间取类、结尾举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类比,通过强调流行歌词需讲究结构精密,引出文学作品结构的重要性。
  B. 第二段以造房子为喻,论述文学作品有着各具特色的感染力与艺术性,通俗易懂。
  C. 引用刘勰论《章句》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古人对文学作品的结构重视程度不足。
  D. 文章语言严谨准确而又生动形象,如巧妙地以人的身体作比,从而使论述更生动。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词的结构手法,总不外乎_________三个部分安排得恰当,虽然中间的错综变化,由于每一曲调的不同,不能构以一格,但都得处处顾到整体,要求血脉贯注,才能做到笔飞墨舞,极尽倚声家的能事。长调开头,或如_________;也可以故取逆势,激起波澜。_________,寥寥数语,宜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最要重视结句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馀音。
  4. 学者马自力、王朋飞指出《词学十讲》“语言通俗而不失隽永,含义深刻却不落晦涩”,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从结构角度,赏析姜夔的《扬州慢》。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说宝玉见王夫人醒来了,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时,宝玉便悄悄地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地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想毕便要叫那女孩子说:“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