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半月考语文试题
一、(每空1分,共20分)
1. 名篇名句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生性自然,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知道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
(5)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
(7)《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9)“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10)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少无适俗韵 ④. 性本爱丘山 ⑤. 人道是 ⑥. 三国周郎赤壁 ⑦. 一尊还酹江月 ⑧.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⑨.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⑩.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⑪.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⑫. 一夜飞度镜湖月 ⑬. 契阔谈讌 ⑭. 心念旧恩 ⑮. 山不厌高 ⑯. 海不厌深 ⑰.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⑱. 凝绝不通声暂歇 ⑲.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⑳.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 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吠”“颠”“尊”“酹”“霓”“瑟”“鸾”“镜”“契阔”“讌”“涩”“凝”“舫”“唯”。
二、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古诗,古人的容貌、神情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的词,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初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是因为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它们更经典。
B. 阅读唐诗宋词,可以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
C. 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D. 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
B.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
C. 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进行精神沟通。
D. 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
4. 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 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而精思”“切已体察”。
B. 王国维读李璟的《浣溪沙》,选择鉴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
C.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
D. 张溥读书“七录”“七焚”,即抄写七遍,焚毁七遍。
三、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役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