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5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5年初,蒋介石调集各路部队达数十万人马,企图把3万多红军一举歼灭。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遵义会议决定,计划率红军从遵义地区出发,在泸州至宜宾段北渡长江。一幕战争史上的精彩大戏悄然拉开帷幕,这正是四渡赤水战役。
一渡赤水,顺势之奇
1月29日拂晓前,红军主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计划北渡长江,川军当即以8个旅的兵力分路向我追截,并以4个旅封锁长江,堵住红军北进之路。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和黔军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向毕节、镇雄急进围截。前有敌军沿岸设防,后有追兵追击。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一渡赤水剑指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扎西,暂缓北渡长江,旨在保存军力,待机歼敌或机动。
尽管遭遇了困局危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镇定自若、顺势决策,跳出了思维的困囿,适时改变既定计划。
二渡赤水,逆思之奇
红军集结扎西之后,国民党军判断我行动方向仍然是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故其调集主力,妄图围歼我军。毛泽东认为,敌人对红军包围圈最薄弱的部分是位于黔北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遂决定利用敌人判断上的错觉,逆向而行、挥师东进,乘敌之虚再返贵州。
2月11日,红军挥戈东向,重入贵州。贵州军阀王家烈闻讯,急忙调兵向赤水河急进,企图堵击我军东渡。我先头部队快敌一步赶到赤水河东岸,在二郎滩背水迎战,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18日至21日,我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把身后追击的川军等敌甩开。渡过赤水河后,我军兼程疾进,乘桐梓、遵义地区守敌兵力薄弱之际,发起了遵义之战,再次占领桐梓、遵义。
遵义之战的胜利,体现了逆向思维的优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在许多情境下并没有可以遵循的先例,只有出奇、创新方能制胜。面对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并非执着于北渡长江,而是用逆向思维换个角度分析出敌之薄弱环节,不进反退,赢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谋势之奇
我军获得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急忙飞到重庆“督战”,妄图南北夹击,压迫我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泽东同志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佯装进攻,以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围集,为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
3月5日起,红军以一部兵力依托桐梓、遵义之线的有利地形,吸引川军向东,而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等地区寻求歼敌之机。当敌重新逼近时,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毛泽东同志率红军于3月16日突然经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佯作北渡长江姿态。蒋介石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川、黔、湘等省军阀部队及中央军向我发起追击,又调滇军从毕节截击,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包围圈。
整个战役中,红军较之于国民党军力量悬殊极大,一个3万多兵力,一个超过40万,一个缺少补给,一个齐装满员,国民党军的威胁时刻存在。毛泽东同志积极谋划营造态势,指挥红军通过持续运动的方式,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或声东击西、或释放烟幕、或派出佯兵,不断地制造出虚假状况,让敌军陷入重重迷雾,无法摸清红军的真实态势,再度赢得主动。
四渡赤水,调敌之奇
三渡赤水后,我军再次进入川南,敌仍然判断我要北渡长江,各路敌军再向川南进击。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决定乘敌不备,折而向东,并以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佯攻古蔺等地,诱敌向西。此时此刻,各路国民党军抓紧时间汇聚,准备在古蔺等地包围红军,却不料我军已秘密神速行动,回师东进。红军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等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调头南下,恰好与北上之敌相背而行,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敌封锁线,31日南渡乌江,兵指贵阳,把追敌远远甩在身后。
作战决策,不仅需要主动谋划营造态势,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敌人,让敌之态势利于我行动。红军在川南渡江受阻后,可谓是进退两难,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充分把握敌我态势变化,既不冒险北渡长江,也不消极后退,而是因势利导,把敌人调动到己方设想的位置,如同四两拨千斤般,在进退两难中找出了最为适宜的道路。
(摘编自冯斌、刘奎《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典范》)
材料二:
灵活转换作战形式,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1935年2月16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当各路敌军奔集扎西时,红军突然调头东进,二渡赤水,挥戈东下,再打遵义,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蒋介石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遵义战役后,当蒋介石亲飞重庆指挥围剿,妄图歼灭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时,红军又向西走了,三渡赤水,佯作北渡长江之势,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当敌人部署尚未就绪时,红军又出敌不意地四渡赤水。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调出滇军,接着来了一个大迂回,乘虚直插云南,示形于昆明,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作战,如果红军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如果没有以后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敌人的鼻子打转,就不能把敌人拖疲、拖垮,使我军转危为安。
(摘编自韩金强《四渡赤水: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渡赤水战役的背景是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兵力企图围歼红军,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红军处于不利态势,北渡长江计划受阻。
B. 二渡赤水是毛泽东等革命家突破定式思维的表现,抓住敌军防御薄弱点出奇制胜,印证了“兵无常势”的作战规律。
C. 材料二引用《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旨在说明“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是红军取得四渡赤水胜利 关键因素。
D. 红军四渡赤水过程中,“走”是核心策略————通过频繁转移作战地区,调动敌人疲于应付,使我军转危为安。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奇”为核心串联四渡赤水各阶段,分别从顺势、逆思、谋势、调敌四个维度解析了决策的精妙之处。
B. 遵义之战是长征以来红军的最大胜利,其成功既源于逆向思维的运用,也得益于红军抓住战机的快速行动。
C. 材料二通过“如果没有……就不能……”的假设论证,强调了“灵活转换作战形式”对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的作用,论证有力。
D. 国民党军在战役中多次被红军“调动”,根源在于兵力部署过于分散,其兵力远超红军却缺乏统一指挥,无法形成有效合围。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每次渡水均依据敌情精准施策:一渡从土城附近西渡赤水河,因川军封锁长江、敌军多路追击,转而进军川黔滇边界扎西,以①________;二渡②________,利用敌军预判红军仍要北渡的错觉,直击黔北薄弱环节,重占遵义并取得长征以来最大胜利;三渡从茅台西渡,③______,诱使川、黔、湘、滇敌军合围,在运动中迷惑对手、重掌主动;四渡再从二郎滩等东渡,乘虚直插云南,示形于昆明,巧渡金沙江,使我军转危为安。
4. 同为对四渡赤水战役的介绍和点评,两则材料点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小明经常不能正确面对学习的挫折,主要表现为考试失利便否定自身能力、固守旧有学习方法不做调整、因跟风他人导致自身节奏混乱。请借鉴材料中红军的作战策略帮助小明解决上述问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袍(节选)
何骑鳌
半夜突然狂风骤雨,干田里码着哥哥们利用假期制成的两三千块土砖,父亲嚷要赶快去盖砖,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何小成翻身滚下床忙跟着跑……好一番鏖战之后,阵线终于固若金汤了。
“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盯防一番。风吹过来,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
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