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430字。
阶段测试卷(一)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部分人工智能诗文本大量涌现,其意义结构营造和艺术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诗艺的高阶层次。人们开始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机器写的诗属于“诗”还是“非诗”?
从艺术效果上看,早期人工智能诗文本中那种“有句无篇”的松散结构,已进化至具有一定自洽逻辑的“对话性”结构,部分篇章甚至能够表现陌生化的超验情境,抑或能模仿人类主体的精神空间。但人工智能写作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人工智能诗文本的“意境”向“情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它在处理隐喻、双关等修辞技法,以及叙述性、戏剧性元素时仍表现得不如人意。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穿插、互动,人工智能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此外,人工智能写作为文本搭建趋向严谨的逻辑结构,其布局的规范、框架的整饬和语序的流畅,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人工智能写作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处理“不知所措”。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系统克服了这些问题,其诗歌创作的属性仍难以确定。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它的写作基本由数据感知、分析计算、模板引擎、质量评估四个环节构成,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所以,人工智能诗文本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延展,幅度仍是有限的。
探析人工智能诗文本,不应忽视读者的向度。一次阅读审美的诞生,外在驱动力在于语词、意境带给读者的心物感动,内在驱动力则是他们对诗人幽微心灵世界与连贯个体记忆的好奇。读者往往想通过阅读一首诗的文字空间,进而追踪一个精神者思维跃动的轨迹,品味他的各种情感,并以点点滴滴的情愫串联起作家的精神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人们读诗歌,意在赏文,也在观人,尚不具备人格主体性的人工智能系统,自然不能满足诗歌读者的需求。
进一步说,读者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需求存有差异。欣赏叙事型作品,人们更想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目光锁定于情节要素。只要人工智能系统的参数设置精细,相当程度上可以克服数据偏差的影响,保证输出内容的生成效果达到一定水准,满足读者“看故事”的需求。但人们钟情诗歌,其意不在阅读故事,也非了解社会、摄取知识。他们渴望体悟生命主体的“在场”言说,从文字中寻觅鲜活灵动的人性品质,这是写诗工具目前无力实现的。
诗歌呈现出的是文字之美,更是人格之美。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把诗人流放途中遇故返回时的欢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幽静而凄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的愁绪;郭沫若笔下的“凤凰”“天狗”,不仅复现中华神话,还能发现一个张扬“五四”精神的时代“大我”。人工智能诗文本却无法给人们展现一个具有历时性命运的精神主体,抑或组合生成与这个主体相关的时代性、地方性知识,进而形成个体记忆与人类整体记忆的脉络联系,尽管近期的人工智能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涉及第一人称的文字产品,似乎让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赋予诗歌魅力,但人工智能在处理“留白”方面却面临困境。
B. 人工智能写作属于“敛聚式”意义生成方式,与人类“发散式”思维相比,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C. 人工智能诗文本的作者不是特定的个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对人类情绪的程序模仿,有些似乎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虚拟主体人格。
D. 人类自身精神的不完美是基于真实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悟,是传统文学作品的某种感染力所在,无法通过数据和概率来呈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作在处理修辞技法以及叙述性、戏剧性元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只要克服了这些问题,就能写出真正的诗歌。
B. 读者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参数等手段,来满足读者“看故事”的需求。
C. 文中从多个角度把人类的诗歌创作与人工智能创作进行对比,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工智能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D. 如果人工智能被赋予情感并发展到人工智能创造阶段,它就能通过写作呈现人类精神的不完美,进而顺利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它首先将构成诗句常用的语句和词汇读入数据库,再将相关近似的词汇分门别类,并将常见的诗歌,比如唐诗宋词或者莎士比亚等著名诗人的诗读入数据库。这个过程叫“学习”。然后将客户要求表达的需求转化为文字,很快就写出了一首诗。这事对人很困难,对功能强劲的计算机_______。它还能通过“学习”把诗句修改到接近“完美”,但人类穿越岁月的生命感悟以及在缺憾之中诞生的人性光芒和力量,_______。
4. 学校将组织以“AI时代,我们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写出要点。
5. 下面是人工智能模仿杜甫的《登高》所写的诗,请结合材料从抒情主体、生成机制和情感特质三个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九日登临感赋
(人工智能仿《登高》写作)
独立苍茫对晚空,千山落木卷西风。
霜天雁字书云表,寒渚渔舟泊苇丛。
万里关河秋色里,百年身世夕阳中。
莫言身老无多志,且看黄花晚节雄。
【解析】
【导语】这篇文本从文学本体论和接受美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诗歌创作进行了多维解构。文章采用“技术分析—人文对比”的论证结构,最终指向诗歌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不完美”的人性呈现,这种对人工智能文学的人文主义批判,实质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中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精神维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无法通过数据和概率来呈现”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可知,人类自身精神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数据和概率来呈现,人工智能写作只是把它固化了,缺少生命个体的真实性。
故选D。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牧场雪莲花
权宽浮
山里微微有些亮,我就起来剪羊毛,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娃娃的声音:“老爷爷,到底找着你了!”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闺女。她笑嘻嘻地说:“我是场部的技术员,场长要我来帮助你收剪羊毛。”场长真会开玩笑,竟给我派来一个小孩子。我手一摆:“你回去吧!我用不着帮手。”我思量着她非和我顶起来不可,而她笑着说:“老爷爷,这是场长命令我来的,我能不服从吗?”这句话可真的将了我一军。我脑子里连着打了几个转,突然问:“你剪过羊毛吗?”这下可把小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