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80字。

  高三年级阶段监测联合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蓝印花布的诞生,与中国悠久的靛蓝染色传统密不可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已有“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的制靛记载,道出了古人从蓝草中提取靛蓝的智慧。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更是详尽记载了靛蓝染色的全过程:“凡蓝五种,皆可为淀(靛)……”南通滨江临海,土壤肥沃,自古适宜蓼蓝种植,为蓝印花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基础。
  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完美共舞。匠人需先将设计好的图案刻在桐油浸过的纸板上制成花版,刻板是制作的关键环节,匠人用特制的刻刀在油纸上雕出花纹,既要保证线条流畅,又要考虑防染效果。
  再将花版覆于白布上,刮上一层以黄豆粉和石灰调制的防染浆,待防染浆干透,将布浸入靛蓝染缸,未涂防染浆的部分便吸附靛蓝,而后刮去防染层,经过多次的浸染、氧化,白色的防染部分逐渐显现,形成蓝底白花的经典效果。
  最后,染好的布匹需要经过反复漂洗,去除防染浆,再晾晒于阳光下,南通人称之为晒蓝,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染料调配的浓度、漫染的时间长短、晾晒的温湿度,无不影响着成品的色泽与质感。《中国蓝印花布》一书指出:“南通匠人对‘蓝’的理解已臻化境,他们能染出‘鸦青’‘天青’‘海青’等十余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每一种蓝都对应着自然界的一种真实存在,这是长期观察与经验积累的结晶。”
  蓝印花布之美,首先在于其色彩的纯粹与对比的鲜明。靛蓝,这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古老染料,呈现出一种深邃而温和的蓝色,既不像化学染料的刺目,也不会随岁月流逝而褪去光彩,反而因氧化作用愈久愈显沉静。与留白部分形成的对比,恰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以无胜有。美术史家王受之如此描述:“南通蓝印花布的蓝,不是西方油画中那种张扬的普鲁士蓝,而是一种含蓄的、有深度的蓝,像是把江南的雨雾、长江的水汽都吸纳了进去;而那留白,也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一种呼吸,一种节奏,使整块布匹仿佛有了生命。”
  图案是蓝印花布的灵魂。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凤穿牡丹”“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也有“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等生活场景,还有“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这些图案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经过民间艺人世代提炼的视觉符号。民俗学家钟敬文分析道:“南通蓝印花布图案具有强烈的符号性与象征性,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承载着祈福纳祥、驱邪避灾的文化密码。”尤为珍贵的是,这些图案在程序化中又不失生动,线条流畅自然,毫无呆板之感,展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南通蓝印花布与当地人的生活曾经水乳交融。新生儿用蓝印花布包裹,寓意“青出于蓝”;姑娘出嫁,蓝印花布被面是必备嫁妆;老人寿衣也用蓝印花布制作,象征回归自然。在《南通民俗志》中记载了一个动人细节:旧时南通女子出嫁前,都要亲手染制一批蓝印花布,技艺高低直接影响其在婆家的地位。这些布匹不仅用于自家穿戴,也是走亲访友的体面礼物。作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虽未直接提及蓝印花布,但他对江南民间生活的深情回望,恰可作为理解蓝印花布文化意蕴的注脚:那些平凡物事中,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滋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蓝印花布曾一度面临消亡危机。化学染料、机器印花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产出,迅速占领市场。20世纪80年代,南通仅有少数老艺人仍在坚持这门手艺。转折出现在21世纪初,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蓝印花布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如今,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不仅能看到传统工艺的展示,还能欣赏到带有蓝印花布元素的手袋、服饰、家居用品等创新产品,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蓝印花布的当代意义,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生活”的范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手工、回归那种“从前慢”的生活美学。蓝印花布从种植蓝草到成品问世,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每一道工序都依赖匠人的手感与经验,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这种“时间密集型”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靛蓝千年,经纬江南———探索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化密码》)
  材料二: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民间便已开始利用蓝草色素进行染色。思想家荀子,亲眼见证了绿色“蓝草”色素的奇妙转化;从黄变绿,从绿变蓝,最终变为青。这一过程,让他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慨,这句名言至今仍被用来形容后人的成就超越前人。
  北魏时期对蓝淀的制作经过有详细的记载,描述了用蓝草制作蓝淀的复杂过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描述道,在七月中旬制作一个能够容纳百余束蓝草的深坑,用麦秆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通蓝印花布的出彩,不仅与中国悠久的淀蓝染色传统有关,还与南通滨江临海适宜种蓼蓝的优越地理区位有关。
  B. 蓝印花布的晒蓝环节暗藏玄机,需要注意染料调配的浓度、浸染的时间长短、晾晒的温湿度,这些无不影响着成品的色泽与质感。
  C. 北魏《齐民要术》描述了蓝淀制作的复杂过程,详细说明了用麦秆泥涂抹染缸的工艺,这是世界上关于制蓝淀工艺的最早记载。
  D. 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都由手工完成,特别是染色环节中产生的“冰裂纹”无法人为复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2. 关于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纹样题材丰富多样,如“凤穿牡丹”“二十四孝”等兼具符号性、装饰性与象征性,承载祈福避灾的寓意。
  B. 旧时南通女子出嫁前需亲手染制蓝印花布作为嫁妆,其技艺高低影响在婆家的地位,体现了蓝印花布与生活的交融。
  C. 南通当地人喜欢用蓝印花布包裹新生儿,寓意“青出于蓝”,也用蓝印花布做老人寿衣,象征回归自然。
  D. 思想家荀子曾发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慨,这是他对传统蓝印花布染色工艺的高度赞美。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我国便已开始利用蓝草色素进行染色。北魏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制蓝淀工艺:先将蓝草全部浸泡在水中进行发酵,发酵的时间一般为“②__________”;然后将发酵后的蓝草捞出,把其中的汁液倒入瓮中,③__________,迅速搅拌;最后,将汁液取出,另置小坑中,待其变浓后再倒回瓮中。
  4. 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蓝印花布所具有的艺术之美。
  5. 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蓝印花布的当代意义,它为何被称作“‘慢生活’的范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蓝印花布为载体,展现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文章从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民俗应用及当代传承等维度,系统呈现了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化密码。材料一重点描写工艺细节与审美特质,材料二补充历史记载与独特性,二者互为补充。全文既体现传统工艺的精湛智慧,又揭示其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意义,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案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详细说明了用麦秆泥涂抹染缸的工艺”错误。材料一提到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是“刈蓝倒竖于坑中”的制淀方法,材料二补充了“用麦秆泥涂抹坑壁”的细节,其中“坑”是发酵蓝草的容器,并非“染缸”;染缸用于浸染布料,选项偷换概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锻炼 
  茅盾
  大街中段,名为“羽园”的老牌茶馆内,有人在“发表”惊人的“消息”。——其实这只可称为“猜想”或“议论”,但在绝无真实消息的时候,尤其在这小镇上,“猜想”常常被升格为“消息”。现在“羽园”雅座上的这位英雄又是镇上的“闻人”之一,绰号“油煎猢狲”,因而从他嘴巴里说出来的,不管它是“猜想”或“议论”,都值得重视。
  “油煎猢狲”断定这小镇将化为战场。他得到“可靠消息”,日本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