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9690字。
2023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莹莹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
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材料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2022年12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
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
1.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一书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从细节上强调了城址高程、位置选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这是当今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B. 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点如今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城市生活需求,河道、水域目前也被人们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
C.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既要汲取古代典籍中的水利文化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城市水利学等科学理论,纵横比较,深入研究。
D. 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地域限制,连通皖豫,计划到2040年把相当于两个巢湖的水量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强调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时,以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城市水利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B.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借助《管子》和“曹操运河”故事来行文,虽同属历史知识的运用,但在材料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C. 材料二中“牵手”指的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推动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
D. 材料二的引江济淮工程调节了年平均引江水量,惠及百姓,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是对材料一中心论点的有力实践。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 )
A.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管子•度地》)
B. “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地图》)
C.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D.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4. 水利是与江河、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水利工程有哪些功能价值。
5. 《扬帆》杂志拟出版一期“中国水利”专栏,材料一为学术论文,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身为编辑的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水利”知识呢?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水利工程为核心,从历史传承与现代实践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材料一从学术角度梳理了我国城市水利规划的理论脉络,强调《管子》中的自然城市理念与现代环境美学的融合;材料二则以引江济淮工程为案例,生动展现了当代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综合价值。两则材料古今呼应,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共同构建了水利工程作为城市命脉与文化载体的立体图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当今最早”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明确提到《管子》的水利理论“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选项将“至今所知最早”偷换为“当今最早”,“至今所知”强调基于现有认知的限定,而“当今”仅指当前时代,表述不准确,违背原文信息。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街10号(节选)
石钟山
光荣街10号是军区干休所的一个家属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离退休的老军人,从军区大院宿舍搬到干休所。船到码头车到站,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老军人,戎马一生,到了退休的年纪,搬到了干休所,光荣街10号是热闹的。一转眼,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就剩下小花阿姨一个人了,她就像秋雨中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每次回到光荣街10号,都要去看一看小花姨。小花姨早已不再年轻,已经八十三岁了。每次见到小花姨,她的身子骨依旧健朗,走起路来还带着风。现在她和儿子大龙住在一起,大龙每天上班没法全心全意照顾小花姨,便在老家找了个保姆来照顾小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