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650字。

  2025级阶段性诊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9月15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问一)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问二)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问三)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问四)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我经常在替别的作家“写”。就阅读而言,这个习惯并不好,但对于我而言,恰恰是别开生面的阅读方式。
  (问五):……
  毕飞宇: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我都替他写过。我和他的区别远远大于重合,这也是我特别喜欢他的原因。《透明的红萝卜》和我的契合度还是挺大的,那里面有我的生活场景,可是,《檀香刑》就麻烦了,它不在我对小说的认知范围之内,尤其他对凌迟的描写,太吓人了。我不是说凌迟吓人,是说莫言对凌迟的小说处理吓人。我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像他那么干,可他就是那么干了,那是要把作家写死的知道么?
  (问六)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B. 毕飞宇的语言朴实幽默,如“那我的脸还要不要”“很省钱的”“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C. 老舍认为,哲学板着面孔,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戏剧有舞台的限制,只有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因此小说是最好的文体。
  D. 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   )
  A. 在不断重读 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B. 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C. 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D. 《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3. 根据上下文,材料一的(问五)提出的问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您都替谁“写”过小说?
  B. 您替莫言“写”过哪些作品?
  C. 您为什么特别喜欢莫言?
  D. 您怎么评价莫言的《檀香刑》?
  4. 阅读小说时,毕飞宇的“把玩”和老舍说的“念着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哦,香雪》是当代文学中非常好的作品,能让我们阅读时得到益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阅读《哦,香雪》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解析】
  【导语】这两篇访谈材料展现了毕飞宇和老舍对小说阅读的独到见解。毕飞宇强调经典作品的反复品读与创造性解读,将阅读视为“把玩”的过程;老舍则从文体特征出发,指出小说在表现人生经验方面的独特价值。二者都超越了消遣性阅读,体现了严肃的文学态度,为读者提供了深层次的阅读方法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因此小说是最好的文体”错误。依据材料二“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可知,老舍在材料二中强调小说有“特具的作用”,但并未说它是“最好的文体”,仅说明其不可替代性(如“圆满生动”“原原本本描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虫子也是要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也是生机。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他怕虫子。
  ③能给人看病治病的人,是个好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