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840字。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逄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人为都城内的诗人带来春天降临的真实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B.叫卖从北宋开封时发展起来,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卖花者“歌叫之声,清奇可听”的记载就是真实写照。
  C.卖花诗词写出了诗人对都城生活的新鲜体验,也承载着诗人的客居心绪,同时隐藏着他们对都城的深刻思考。
  D.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宋代名城的花市众彩纷呈,南宋政府专门设置鲜花交易的花市,为鲜花买卖提供方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卖花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卖花声作为典型听觉意象 (如“深巷卖花”的意境),丰富了诗词的感官维度,成为宋代文学中标志性的城市声音符号。
  B.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卖花声”“花担”等意象,反映了花卉交易的普遍性,折射出宋代城市经济的活跃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C.卖花诗词既捕捉了市井的烟火气息,又凝结着士人的精神世界。它使平凡的卖花行为升华为承载情感、哲思的文化符号。
  D.卖花诗词记录了宋代花卉交易的多种形式:既有主流的花贩,又有后起的花市。这为研究宋代商业史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蒋捷《昭君怨》
  B.“桃先桃后,梅棠杏李,次第丁香。”————李慈铭《朝中措•一年无事为花忙》
  C.“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偶成》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词、散文、笔记等材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结合材料分析下面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6分)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宋]史达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①、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②。
  【注】①收灯:宋代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数日燃灯纵赏,赏毕收灯,市人争先出城探春。过收灯:指过了收花灯的时间。②挑菜:唐代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观游其间,谓之挑菜节。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的脉息
  何 为
  他不时仰起头来望望森林绿色的天幕,又低下头凝视铺在地上的苔藓,无限依恋地抚摩着树皮的裂缝。他可以凭着气味找到某种蕈类。他熟悉树根下野生植物的古怪名称。
  “呀,这真是奇怪了,难道你在队伍里也学这些草木的名字?”
  “哪里,我早就知道的!”他向我投视了一下,语气很平淡。“告诉你吧:我以前是砍柴的……这是一点没有革命意味的……后来,我加入了队伍,当一个勤务兵,直到现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