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00字。

  河北省保定市五校2025-2026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要有天赋,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中外经典文论著作,并将书中的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慧眼,从而丰富自己的学养。像鲁迅、茅盾、胡风等人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正如梁实秋所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
  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言不及义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材料二: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话语模式不断涌入,在为中国文学界提供广阔批评话语体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国原有本土性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缺失。除此之外,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得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批评话语逐渐兴起,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去精英化、去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文学批评中国话语缺位的状态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周作人对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B.文学批评要以文本为依据,文学评论家在评价作品之前要细读文本,不能言不及义,空话连篇。
  C.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批评话语的兴起,促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去精英化、去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D.作为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重要手段,文学批评对新时代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茅盾、胡风的相关批评文字反映出他们具有深厚的学养,这是因为他们很少直接引用理论。
  B.就目前来讲,我国有些文学理论家的功底还不够扎实,实现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还要久久为功。
  C.面对全球化浪潮,形成文学批评的“文化自觉”是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唯一方法。
  D.为了掌握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研究的话语权,中国文学批评家打造了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学派。
  3.下面是有关材料一的思维导图,请将方框处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材料一中引用了梁实秋和歌德的话,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说明。
  5.我们在借鉴西方文艺理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巷深深
  胡玲
  老街的清晨,阳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明晃晃的,像撒了一地碎玻璃。
  她披着一身阳光,提着一份肠粉和一杯豆浆,钻进路边的小巷。幽深狭小的长巷生长着许多寂静挺拔的古榕树,葱茏的绿意中,掩映着一间沧桑的老屋。
  她用钥匙打开斑驳的木门,鱼儿般闪进屋内。里屋卧室,老太太躺在床上安详熟睡。她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老太太,像母亲凝望着熟睡的婴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