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750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科第一次月考试卷
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 刘擎
①“成为你自己!”
②无论是激励、劝导还是告诫,这句陈腐不堪却又历久弥新的格言总会与你相遇,感召你,或困扰你。它被反复传诵着——在奋斗者的励志故事里,或是在艺术作品的点题处。
③但是,“成为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在叮嘱我们“不要成为别人”,因为与人雷同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吗?是在呼唤我们依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来生活吗?可“自己独特的想法”又从何而来呢……
④《本真性的伦理》以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这些问题。把握这本书的主题,可以从书名中的关键词入手。在西方哲学中,“本真性”有着特定的含义: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是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查尔斯•泰勒力图阐明,基于个人自主性的现代文化源自一种历史性的深刻转变。马克斯•韦伯曾以“世界的祛魅”来表达超验秩序的解体,但泰勒提醒我们“这些秩序在限制我们的同时,它们也给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在世界祛魅之后,人们不再能够将自己与超越自我的更大视野相伴相随,于是产生了某种失落,“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
⑤现代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甲 ,这成为现代文化深刻的困境。
⑥和许多思想家一样,泰勒关切到了现代人的这种困境。他清楚地看到了“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与之相联的是变态的和可悲的自我专注”。一方面,他坚持主张对本真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理想,对这种理想的漠视来自对现代文化一知半解的偏见。另一方面,他力图揭示,对本真性理想的追求,需要某种超越自我的背景条件。如果无视这些条件,人们对本真性理想的追求必将陷入一种幻觉性的个人自主性,从而导致个人的自我沉湎与放任,最终背弃本真性的理想。
⑦本真性对内在标准的强调容易演变为“唯我主义”,好像关注内在的自我就足以生成道德准则,外部世界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实现个人自主性的障碍或敌人。
⑧泰勒指出,这种独白式的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幻觉:“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个同一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⑨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宣称自己非常独特,因为 乙 ,这种独特性不会令人赞叹。相反,一个人若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才华,或者长于准确地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或者总是真诚友善地待人接物……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独特性是有价值的。
⑩强劲的“成为自己”的现代文化中,事物的价值被认为是被“我”所赋予的。“我”珍视某种事物,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内在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而是因为我的珍视才使得它具有价值或意义。但是,这种价值主观论可以成立吗?只要我们发问:“ 丙 ?”回答也许是“我认为”“我相信”或者“我决定”,但完全没有回答“为什么”。
⑪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追问,那么任何认真给出理由的回答都会显示,那个单独的“自我”实际上并没有独自赋予或创造价值。那些看似高度自主的价值决定,在背后往往是有渊源和来路的,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价值判断需要依据价值尺度,而价值尺度不可能由“自我”来发明创造,我们只能“选用”和“改造”价值尺度,这正是关系性的自主性观念所揭示的结构性规范限制。我们选用的价值尺度可能并不一致,对具体事物的价值判断也有可能发生严重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价值是不受约束的或是由自我任意决定的。
⑫个人自主性是一个值得捍卫的理想,它激发人的创造性,要求一种自我负责的精神,鼓励人们过更真诚和更充分的生活。现代世界的许多成就与价值来自个人对本真性的追求。但如果完全依据唯我论,我们实际上无法形成可以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本真性的伦理》一书的要旨在于指明,基于唯我论的本真性是一个幻觉,而只有通过将自我的构成理解为关系性的,理解为对超越自我之共同背景的依赖,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和实践个人自主性的理想,才有可能克服对本真性的误解和滥用。
(有删改)
[注]本文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查尔斯•泰勒的著作《本真性的伦理》的中文版序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本真性理想的追求只要无视某些超越自我的背景条件,就难免会陷入一种幻觉性的个人自主性当中,自我放任。
B. 本文的作者通过反对独白式的内在生成过程,深入批判“唯我主义”立场,间接否定了人们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可能。
C.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判断有可能存在分歧,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把价值尺度放在关系性的社会结构规范限制当中。
D. 这篇书序在说理的过程中,因运用了许多哲学术语,而使论证语言显得格外晦涩难懂,这一点与课文《兼爱》相似。
2. 有一种人生态度曾被概括为“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依据文意,下列哪一种观点最不适合用来支持这一人生态度?( )
A. 价值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
B. 同一性是个体独自创造并发现的。
C. 应有一个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
D. 对本真性的追求是一种道德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
4. 《本真性的伦理》的中文版序言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成为你自己”这一格言为切入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自主性的困境。作者刘擎通过分析查尔斯•泰勒的《本真性的伦理》,揭示了本真性追求中的矛盾:既要忠实内心,又需超越自我。文章批判了“唯我主义”的幻觉,强调个人同一性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这种辩证思考既肯定了个人自主性的价值,又指出了其局限性,为理解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深刻洞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间接否定了人们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可能”错误。原文第⑧段中,作者反对的是“独白式的自我同一性”,而并未否定“发现自我同一性”,而是强调需通过“对话关系”达成。
C.“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把价值尺度放在关系性的社会结构规范限制当中”错误。原文第⑪段提到“我们选用的价值尺度可能并不一致,对具体事物的价值判断也有可能发生严重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